毛恩海 发表于 2016-5-15 07:03:54

毛恩海:感受母爱【散文】

本帖最后由 毛恩海 于 2016-5-15 07:07 编辑

   

      每当我心静的时候,总会想起乡下的母亲。也许是血管里流淌着母亲的血,也许在母亲身边多年,感情上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思绪,没有因相隔两地而淡化,相反分别时间愈长,思念愈深。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在我脑海里已成为永不褪色的特写镜头,使我觉得,每时每刻仍依偎在她那宽阔而又温暖的怀抱中。      母亲一生实在可怜。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花甲之年又失去一个体贴董事的女儿,人生三大不幸竟让母亲全部摊上了,使她在贫困和艰苦中挣扎度日。母亲没有机会上学就做了童养媳。贫苦农家的生活是枯燥和艰辛的。那个年代里父亲在外工作,收入也很低,给家里帮不上多大的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成为母亲每天不变的主题。      那时,全家十几口人的四季穿戴,油盐酱醋,全靠母亲织“土布”换取。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到晚上很少和我们一起入睡,夜半我从梦中醒来,常看到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的身影。伴随着穿梭声、踏板声睡觉成为我儿时的习惯,以至我参军离家后,好长一段时间睡觉都不踏实。      我们姊妹多,鸡叫三遍母亲已起床,做好早餐,唤醒我们吃饭上学堂,曾有多少次大雪暴雨天,我们放学归来时,看见母亲在村口翘首等待。每当母亲前来用她那宽阔的胸怀,把我们冻得冰凉的身躯暖热时,我们心里更进发出一种共同的心愿:一定要勤奋,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母亲。   记得,一次半夜,我感冒发烧,母亲背着我去邻村求医治病,天黑加上劳累过度,母亲踉跄几步,重重地摔倒在地,可她揽着我不肯松开,她不顾自己跌伤,看到我安然无恙后,才松了一口气。母亲就是这样,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儿女受委屈。      我当兵三年后得以探家。那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我到了家门口,轻轻敲门,屋里传出母亲的声音:”一定是海儿回来了。”离别三载,母亲依然能听出我的敲门声,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她一定在梦中也想着儿子,我双眼一热,泪水淌了下来。门开了,我望着憔悴的母亲,上步立正行了一个军礼,便一头扎进了母亲的怀抱。      母亲是坚强的,她有着一种坚毅的精神。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她没有低头,仍然是认真地对待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母亲虽说没有文化,但他十分看重知识。      六十年代,母亲节衣缩食,想方设法把几个儿女送进学校念书。尽管家境贫寒,可我们姊妹中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失学。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校园里幸福成长的背后,我的母亲却要付出比别人多几配的心血,而她却从未在儿女面前叫一声苦,甚至在有病时也从不唉声叹气。      人生三大不幸没有击倒她,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她,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以她质朴的心灵、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用青春和血汗,百折不弯的精神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蓝天,铺就了一条阳光灿烂的道路。      而今,母亲桑榆晚年,儿孙满堂,虽说我们还谈不上功名成就,但七个儿女,三个读完了本科学历,一个读完了专科,在各行各业中能学以致用。过去贫困的农家成了村上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年迈的母亲时常露出欣慰而自豪的笑容。我总想把母亲接到城里来生活,享享清福,可她不愿意,她离不开辛勤劳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家大院,离不开小弟一家和村里的父老乡亲们。       千禧龙年的正月十二日,是母亲的八十寿辰。我把母亲接到城里,那天,儿孙们纷纷拿着礼物前来祝寿,儿媳们拉着母亲的手有说不完的话,孙女们搂着奶奶亲个不够,母亲高兴地合不拢嘴。我为母亲点燃生日蜡烛,大家一齐为母亲发出心底的祝福。母亲您辛苦了!祝您健康长寿!




      烛光映红了慈祥的母亲,照亮了儿女们幸福的笑脸,我拿起相机将这生动真实、富有意义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胶片上,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本文2000年8月25日在《甘肃经济日报》刊登;后又于2001年2月11日在《天水日报》周未特刊见刊;2001年又在《甘肃电力报》副刊栏目倒头条刊载)

赵小春 发表于 2016-5-17 10:28:01

{:6_557:}{:6_557:}

三哥 发表于 2016-8-21 17:56:15

{:6_55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恩海:感受母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