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标题: 从《红楼梦》想到了人浮于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磊    时间: 2015-8-8 09:42
标题: 从《红楼梦》想到了人浮于事

从《红楼梦》想到了人浮于事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本来主要是描写黛玉来贾府的缘由、与宝玉初见的情景,以及即将到来的新的生活环境状况。

然而,其中一段对丫鬟仆人配给的描写,却不经意透露出,在那个时代,像贾府这样所谓的“百足之虫”的大家,主子们为了享乐奢侈,亦或为了维持所谓的门面气派,豢养仆从过剩的情况。

这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褕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

这样算来,一个小姐或公子,起码要有大小11-12人维持侍候,这明显是“劳动力”过剩了。

试想,这样的体系,并不是匀称的金字塔结构,而是一种“哑铃”型结构,即主子多,仆从衙役多,管事官人的少。

也就是说,一般事物上的人员过剩,而关键事物上的人员过少,或者虚缺。

男主人们忙于外事应酬之余,或高高在上,或耽于声色享乐;女主人们注重养尊处优,宠爱儿孙,对于家事日常运作的管理,却是放任轻易,混乱根深。

小说第十三回,十四回,借描写操办秦可卿丧事的过程,就将这种情况暴露无遗。在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一回的开篇,描写的是凤姐即“协理宁国府”之前,宁国府“督总管”来升与“同事人等”的预期评论话语,其中有一句说:“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

可见,这里的总管是早已管不下某些仆从了,整个府里的事物体系早已是“忒不像了”。

在这一回里,紧接着凤姐在点卯训话、安排事宜的时候,又有一句话:“……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

可以推测,这句话里描写的恶事平时是有的。

宁国府这样,荣国府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怡红院里宝玉的奶娘李嬷嬷,按封建的观点看,已经是有点“奴欺主“的味道了,更有甚者,在外面借着贾府的名义,干一些损公肥私,伤天害理的事。

其实,管理关键事物上的人员少,他们没有应得的实权,主要官员与他们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没有成体系的沟通和监督网络,也是封建官僚机构的一个顽疾。

像小说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所描写,身为金陵应天府知府的贾雨村,根本没有正规的副手或助手群给他出谋划策,做事全凭他自己拍脑袋

判断,最后还是一个门子给他出谋划策,一起人命案,实际上是这个门子“葫芦僧”在背后一手操办了。

前两天看了一个电视片,说是道光皇帝提倡节俭,他的龙袍破了,他舍不得换新的,就叫内务府给打个补丁,内务府报账时是3000两银子,对此,道光有点纳闷,内务府解释说,龙袍破洞的地方有刺绣,他就相信了。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这个内务府,在皇帝眼里无非是打杂管账侍候自己生活的,无关紧要的地方,由于没有监督体系,只对皇帝负责,皇帝又根本“不识柴米油盐价”,这样,它照样能将国库里的银两如水般引流到私人腰包里,最终祸害的是朝廷,买单的是百姓。


诗曰:泛舟恨海梦一回

        弹指人间已历劫

        饭后茶余荒诞语

        后人偏引辩经学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