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赵逵夫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元典之一,因为它反映了中华民族早期发展的历史与我国春秋以前广阔地域中的生产、生活与习俗,各个社会阶层中人的不同遭遇和思想感情。因此也是我国研究上古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
甘肃陇南的礼县、西和与天水之间是秦人发祥地,陇东庆阳一带是周人发祥地,这些在《诗经》中都得到或多或少的反映。
1
《诗经·秦风》收诗十首,有几首反映了秦人早期在今天水、陇南一带的状况。第一篇《车邻》,《诗序》说:“《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仲为秦人早期首领,时值周厉王时和周宣王前期。他重武备战,又重礼乐制度的建设,处于秦国势力开始强大的阶段。秦仲十八年(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以秦仲为大夫,秦仲奉命征讨西戎,后为西戎所杀。《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向史伯问当时各诸侯国及周王朝的发展大势。史伯说:“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可见秦仲在秦国早期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物。《车邻》全诗如下: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寺人(古也作“侍人”)即宫内小臣,负责传达王后的命令。比如君王休息之时由哪些嫔妃或乐师乐伎去侍候娱乐等。从“并坐鼓瑟”“并坐鼓簧”来看,这应是一个从事音乐弹唱的宫中女乐唱出来的。“并坐”指乐师们并坐演奏。
“邻邻”,也作“辚辚”,是很多车行进的声音。白颠(额上有白毛的马),古人也叫“戴星马”,这里指君王所乘之马。第一章说未见过君王,因为未曾得到寺人的命令去为君王弹奏音乐。很含蓄地表现出秦仲忙于战事、狩猎、练武,很少观赏乐舞。
第二、三章的“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是兴句,起着以韵带起的作用,同内容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它往往也反映着歌唱者的生活环境,以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本诗中的“阪”“隰”,正反映了当时秦人生活所处的地理状况。阪,即山坡、斜坡。秦东迁以前所生活的天水西南、陇南北部之地,多山地,少平川,是其地理特征之一。隰,即低湿之地。多有河流和湿地,并非干枯无水,这是其地理特征之二。所以说,这首诗也无意中作为背景展示了陇南、天水一带的地理环境。
四句兴词中,写到了四种树木:漆、栗、桑、杨。这至今都是陇南、天水一带最具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树木。漆在陇南各县和天水几个县中是重要的经济树。如成县南宋时石碑《广化寺记》中说:“盖其地硗腴皆可耕。丝身谷腹之外,蜜、纸、枲、漆、竹箭、材章,旁赡内郡。农桑既尽其力,而发贮鬻材、趋时射利、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者,子孙皆修业而息之。”“枲”即麻,“章”指大木料。也就是说,在耕种、采桑养蚕之外,也割漆砍树以售于郡内外,满足一般人和军政、官府等方面的需要。割漆在二十世纪是西和、武都一带近林农民的重要副业。栗,即栗子,至今是康县、成县、徽县一带的特产。桑树不用说是养蚕做丝的基础。而杨树因为端直和长得快,在甘肃是最常用的木材。《汉书·地理志》中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有“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邻》《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猎之事。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甘肃南部、中部都是山多林木。陇南、天水山林附近多以板为屋墙、屋顶。所以说,《车邻》一诗的兴词,也反映出当时天水、陇南一带的地理状况。
这首诗也间接地写了秦仲重于车马军事,而远于歌舞娱乐与女色的作风。第一章开头的“有车邻邻”是说有很多车马,则显然非一人;第二句“有马白颠”是说君王也在其中。因为君王一直重于军事、政事,所以奏琴瑟笙簧者难得见到。这是一个方面的反映。其次,第二章末尾说:“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清代学者俞越解释说:“今者谓此日,逝者谓他日也。逝,往也,谓过此以往也。”耋(dié),指年龄已大。这是说:现在不取乐,转眼就老了(要想听看歌舞也没有兴趣和精神了)。第三章说如现在不行乐,转眼离开人世(想听看也不成了)。因为秦仲是有为之君,作为侍者这样劝他休息娱乐而不怕犯忌讳,一则说明臣民对他的关心和喜爱,二则表现出他的勤政贤明。看来秦人从秦仲开始兴起,不是没有原因的。《诗序》说其主题是“美秦仲也”,是不错的。
2
《秦风》第二首为《驷驖》。诗如下: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这首诗应是秦国负责国君狩猎的官吏所作。《诗序》:“《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猎之事、园囿之乐也。”秦襄公为庄公之子,秦仲之孙。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秦襄公以兵送周王迁都洛邑,因而被封为诸侯。此即所谓“始命”。驖为毛色黑而毛尖略带红色的马。“孔阜”即很高大。后二句说襄公之子也从襄公一起狩猎。第二章承上写狩猎的过程,具体而生动。“奉时辰牡”言驱逐野兽供君王射猎。后二句写襄公让驾车者向左,然后一箭射去,即中野兽。“舍拔”即放箭。第三章写狩猎结束后的悠闲,很有韵味。末句是说车上载着猎狗。猃(xiǎn)、“骄”(音xiāo)是不同品种的猎狗。全诗仍然显示了早期秦人喜好田猎的尚武精神。
《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被“赐以岐以西之地”。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说:“襄公始列为诸侯,自以居西。西,县名,故作西畤,祠白帝。”《封禅书》中也载此,《史记正义》注:“汉陇西郡西县也。在今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也。”“陇西”指陇山以西。在述及秦献公作畦畤之事时,《史记索隐》引《汉旧仪》:“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峙。”并说:“西亦有数十祠。”《史记索隐》:“西即陇西之西县,秦之旧都,故有祠焉。”这些在汉唐时代犹存的遗址,都证明了《诗经》中所反映秦人在今甘肃南部的活动。《驷驖》一诗反映了秦襄公早期在甘肃南部的情形。
3
《蒹葭》是一首情诗,表现出对思慕者极端想念而难以靠近的情感活动。过去,由于对秦国早期历史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或者说了解得不够具体,缺乏对此诗产生环境的认识,所以对诗中所表现的情节有些不解。为什么既然这样情深,又走不到一起?为什么诗中一再表现一方只在不断地设法靠近这样的一个情节?
这首诗反映了“牵牛织女”的早期传说。关于牵牛(即后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很有影响的学者撰文认为,在晋代之时,“牛郎织女”故事中他们的生活是富裕的,也是美满的,到南北朝时才变成了悲剧的故事(新编《辞源》即取此说)。所以一般人总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产生较迟。礼县大堡子山秦先公先王陵墓的发现不但给古代一些文献的记载提供了实证,而且对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与当时礼仪制度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史记·秦本纪》开头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即秦人之第一位男性祖先。秦人是很早从今山东迁徙来的,但在山东之时势单力薄,没有留下什么遗迹和记忆。至汉水上游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秦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将秋季在天空看起来很明显的一片星带以他们所居之地水名“汉”来命名,称作“汉”或“天汉”“云汉”,而将天汉边上最亮的一组星(主星为零等星)命名为“织女星”。因为他们的始祖女修的特长和事迹只有一个字:“织”,故称作“织女”。
秦文公(襄公之子)元年,居西垂宫(在西县)。文公十六年伐戎,戎败走,于是“收周馀民有之”。周秦文化进一步交融。因周人发祥于今陇东宁县一带,在汉水的东侧。《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西周之国,姬姓,有人方耕,名曰叔均。”“稷之弟(‘子’之误)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海内经》中也说:“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周人是以农耕起家的,而牛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因而周人将天汉以东一颗很亮的星(一等星)命名为牵牛星。我国大部分地区自史前阶段形成的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方式,成为“牵牛织女”故事形成的社会基础。
《蒹葭》一诗正表现了一个男子想走近久久思念的女子而总是不能的情节,正是牵牛织女隔在银河两岸的反映。原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是初秋季节的景象,这同后代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在农历七月初七是一致的。诗中所写地理特征,也与漾水河(西和河,早期秦人视之为汉水正源)与盐关河(后代所确定西汉水源头)交汇之处的复杂地形相一致,形成这首诗中所写“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样的状况。
4
《周南》中也有一首与牵牛织女传说相关的诗,这就是《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也是表现了牵牛(牛郎)对织女的寻求和企盼。乔木即高大的树木。看着高大的树,却不能到跟前,比喻女方地位高,难以相配。所以下面说:“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首诗的产生应在当时的汉水中游(今东汉水上游),产生时间应在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牵牛织女传说最早应流传在汉水流域。
《蒹葭》《汉广》一产生于秦人地域中,一产生于周人地域中,反映出牵牛织女传说早期传播的情况。这两首诗都是《诗经》中写男女爱情最有韵味的,而都同甘肃有关。
《诗经·豳风》中写周人早期发祥史的几首诗如《绵》《生民》也关系到甘肃,因为据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看法,周人最早的发祥地应到马莲河流域去寻找。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