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标题: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磊    时间: 2015-7-8 17:37
标题: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词牌来源折叠编辑本段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而其中柳永篇最为有名。


格律折叠编辑本段
上阕:
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下阕: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说明: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参考:
【词谱格律对照】:作者:[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B叶仄韵


名篇赏析(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折叠编辑本段原文折叠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或"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折叠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一百零二字(《雨霖铃》词牌当为一百零三字,"留恋处"应为"方留恋处"。),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
4. 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执手:指握手,手拉着手。
8.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9.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10.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
11.沉沉:深厚的样子。
12.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13.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4.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5.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16.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7.更:一作"待"。
18.纵:纵然,即使。
19.那堪:怎能承受。

翻译折叠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作者介绍折叠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柳永作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凤栖梧》等[1],现存有大量诗篇。

文学鉴赏折叠
1.情感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2.手法
1、《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既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2、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眼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具体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上阕
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
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往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话别意境折叠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意象分析折叠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意象: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4.暮霭
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
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柳永此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只,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这些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6.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7.月
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惟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 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

名家点评折叠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其他名篇折叠编辑本段天南游客折叠
宋.黄裳
天南游客。
甚而今、却送君南国。
薰风万里无限,吟蝉暗续,离情如织。
秣马脂车,去即去、多少人惜。
为惠爱、烟惨云山,送两城愁作行色。
飞帆过、浙西封域。
到秋深、且舣菏花泽。
就船买得鲈鳜。
新谷破、雪堆香粒。
此兴谁同,须记东秦,有客相忆。
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拚今日。

槐阴添绿折叠
宋.晁端礼
槐阴添绿。
雨馀花落,酒病相续。
闲寻双杏凝伫,池塘暖、鸳鸯浴
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
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座凝目。
当时共赏移红烛。
向花间、小饮杯盘促。
蔷薇花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
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
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

琼楼玉宇折叠
宋.王庭珪
琼楼玉宇。
满人寰似、海边洲渚。
蓬莱又还水浅,鲸涛静见,银宫如许。
紫极鸣筲声断,望霓舟何处。
待夜深、重倚层霄,认得瑶池广寒路。
郢中旧曲谁能度。
恨歌声、响入青云去。
西湖近时绝唱,总不道、月梅盐絮。
暗想当年宾从,毫端有惊人句。
谩说枚叟邹生,共作梁园赋。

蛾眉修绿折叠
宋.李钢
蛾眉修绿。正君王恩宠,曼舞丝竹。
华清赐浴瑶甃,五家会处,花盈山谷。
百里遗簪堕珥,尽宝钿珠玉。
听突骑、鼙鼓声喧,寂寞霓裳羽衣曲。
金舆还幸匆匆速。奈六军不发人争目。
明眸皓齿难恋,肠断处、绣囊犹馥。
剑阁峥嵘,何况铃声,带雨相续。
谩留与、千古伤神,尽入生绡福。

现代作品折叠
1、雨霖铃
予与伊人已共处三年,其情甚笃。思此假期后,会面之机渐少,不忍怆然含伤。因作此曲.回想三年间,似梦回一场,今已返回维扬,唯盼暑假,七夕能过鸠兹伊人家中,与伊欢情嬉戏,对述衷肠。
依依苏幕,渐归堂远,别绪萧索。伊人手执歌谱,书院里,柔情难却。不忍唏嘘泪下,怆然出城郭。正黯黯,天际浓云,暮雨庐江夕颜陌。
佳期寄载三生石,对平山,往日欢娱薄。桥边矫首流盼,无语处,北门斑驳。两月离情,流转无声锦书谁托?怎奈向虚掷青春,不觉梧桐落。
2013年7月10日(六月初三)
秋雨霏
注:因本调常用入声韵,而现代官话已无入声韵,故用作者方言扬州话作。
2、雨霖铃·浔阳怀古
潺思如滴。左边梅秀,右手湍激。吴门豆蔻初属,金鸣宝剑,谁人能敌?锦瑟风波偕路,竟三国无客。出羽扇、投石沉沙,直待鲲鹏把阑拍。
啼鹃怕为残红识。影千帆、破浪归都急。江山害此娇艳,曾寄印、陆郎鏖绩。饮尽芦花,声断浔阳,古渡头白。算只有、憔悴东篱,折煞畸人笛。





作者: 中国甘肃在线    时间: 2015-7-8 22:29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