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11月,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全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1万人,辖1市7县,即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24个乡镇、6个街道办、1150个行政村。
临夏区位优势明显,地域类型多样。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紧靠兰州、毗邻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西部牧区向东部农区的过渡地带。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倾斜盆地状,平均海拔2000米,高寒阴湿区、干旱山区和川塬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440毫米,无霜期150天,森林覆盖率16.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临夏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多元灿烂。自秦汉以来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称河州,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因出土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彩陶王”,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和政古动物化石的数量、品种、规模和完整程度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具有极高的珍藏、展览、科研和科普价值,被誉为中国古动物化石的“伊甸园”。汉、回、藏等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绚丽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花儿”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砖雕、河州贤孝、保安腰刀煅制技艺、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五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夏多民族和谐共生,民族风情浓郁。全州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藏等31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2%,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区的两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州内五大宗教俱全,中国伊斯兰教的三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众多分支大多源自临夏,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特殊影响。清真品牌知名,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在全国穆斯林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临夏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境内河流纵横,有黄河、洮河、湟水及大夏河、牛津河、广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条,黄河自西入境横贯北部、流长103公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水区和生态安全屏障。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库区均建在州内,是甘肃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刘家峡水电站被誉为“中国水电工业的摇篮”。全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其中国家级5处,既有炳灵寺石窟、马家窑彩陶等绚丽多彩的文化遗存,又有国家4A级景区“黄河三峡”、松鸣岩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兰州都市圈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临夏群众重商善商,商贸流通活跃。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素有经商务工的传统,历史上就是一个有名的商埠、“茶马互市”的中心,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改革开放后,各族群众东进西出、走南闯北,活跃在全国各地,费孝通先生曾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特别是在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区经商务工的临夏籍人员达30多万人,临夏人成为藏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临夏回族自治州,1.5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县、路、府、司、卫等建制。上古时期,相传大禹导河治水始自临夏积石。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秦时为罕羌侯邑,后灭罕羌侯,置枹罕县。
西汉初,今州地内有大夏县(县治在今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古城村)、枹罕县、白石县(县治在临夏县双城),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县、白石县属之,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今积石关内黄河南置河关县,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官,号“河首平汉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遣夏侯渊讨平,屠枹罕城。
三国时地属魏,初辖于秦州陇西郡。黄初年间分置凉州,枹罕、大夏属雍州陇西郡,今州黄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游一部属凉州金城郡。
西晋初,属秦州陇西郡。永宁中(公元301~302年)张轨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今青海省民和县),地属之。
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东界六郡置河州,是今州地内设州一级建制之始。前秦苻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设河州,治枹罕。西秦乞伏乾归太初二年(公元389年),设北河州,治枹罕。后秦弘始二年(公元400年),姚兴攻西秦取枹罕,亦设河州于枹罕,仍归乞伏氏统辖。西秦更始九年(公元409年),乾归复夺地兴国。乞伏炽磐永康元年(公元412年)2月,西秦徙都谭郊。10月,移都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公元431年),为夏赫连定所灭,地遂入吐谷浑。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置枹罕镇。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置枹罕镇为河州,西、南临吐谷浑,是北魏西北边防重镇。西魏亦于枹罕置河州。
北周仍为河州,治枹罕。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以西道空虚,置河州总管府,节制河、洮、鄯三州、七防诸军事。翌年,移总管府于洮州,未几还治河州,旋废。
隋初设枹罕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河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并省州、县,三年复改州为郡。隋末为金城校尉薛举所据。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地归唐,改置河州,属陇右道。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二月,河州归鄯州节度大使统辖。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安乡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河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吐蕃属地,仍称河州。至北宋初年,为河湟唃厮啰政权所辖。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熙河路。熙宁六年,王韶取河州,属熙河路经略安抚司。
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被金占领,亦为河州。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属熙秦路总管府。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熙秦路总管府为临洮路,仍属之。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蒙古占领河州,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蒙古汗国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于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宣政院。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改河州为河州路,划归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统辖。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司西安行都卫。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置河州,隶陕西行中书省。七年,西安行都卫移治河州,河州卫仍属之,另辖朵甘卫、乌斯藏卫(今西藏及四川西南部)。九年,西安行都卫废。后复设,移治甘州(今张掖)。十年,河州卫改置为军民指挥使司,治事河州城,统管军民。成化九年(公元1413年)复置河州,属临洮府;河州军民指挥使司改为河州卫,隶于陕西都指挥使司。
清初,州、卫并存。州属甘肃行省,卫隶陕西都指挥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州属陕西右布政使司临洮府。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裁撤河州卫。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移临洮府驻兰州,遂名兰州府,河州属之。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制废,河州改置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16年,废道改区,属兰山区。民国17年3月,更名临夏县。次年8月3日,设临夏等6县行政视察员。民国23年1月12日,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临夏县(今临夏市)。民国25年5月3日,改为甘肃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裁撤临夏警备司令部,遂改称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第120号命令,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20日至23日,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地区。9月间,相继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9月,改为临夏分区专员公署。1956年11月19日改设为临夏回族自治州至今,现在自治州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甘肃省。
临夏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州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我州103公里,一级支流有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有黄河三级以上支流30多条。水资源总量336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3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12.15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资源量607立方米;降雨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全州年平均降水量516毫米,北部降水不足300毫米。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占总土地面积10%的黄河两岸,各支流河谷平原与台地水资源丰富,利用方便,形成了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区,而占90%的广大丘陵山地,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高水远,造成了灌溉和人畜饮水困难;全州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区面积68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年土壤侵蚀总量达到3093万吨,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河流落差集中,水能理论蕴藏量225.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64.32万千瓦,正在开发4.57万千瓦,还有30.08万千瓦的开发潜力,具有发展水电能源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临夏州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810处,其中灌溉工程1545处(包括引水工程188处,机电灌溉站1299处,水库12座,其它工程46处),设计灌溉面积124.7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1.9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5.78万亩,有万亩灌区41处,万亩以下灌区1239处。已衬砌干支渠1496公里,衬砌率40.5%,已衬砌斗农渠1720.41公里,衬砌率10.2%;新修梯田189.6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了42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州126.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4%;新建加固防洪堤318.3公里,保护人口50.03万人,保护耕地8.8万亩;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62座,装机容量229.67万千瓦,年发电量107.35亿度。初步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为主的水利体系,水利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地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