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衣清末至民国时期,城镇居民于春夏秋三季以瓜皮帽(亦称小帽、衬帽)、草帽护头防晒,而脚户、车夫及部分农民,则以二尺多长的黑、蓝色布料缠裹在头上以代冠帽,称作“缠头”或“头缠”。冬季,平民多戴自制的防寒暖帽,或以毡制成的简易毡帽和毛线纺织的绒帽。较讲究的公务人员、商人等,以毡制礼帽(外地产品)和冬季皮制的形似火车头形的棉帽和猴娃帽,示优示雅。红顶缎壳帽(亦称红缨帽)渐成陈迹。妇女多以包巾裹头。回民男性多戴平顶圆帽或尖顶六角帽,多为白色或青色布料制成;女性则以黑白二色布巾或丝纱巾裹头,称之盖头。
境内的儿童帽多有寓意,如婴儿出月(满月)时由舅家特制的“出脱帽”,寓意孩子有出息;冬季戴的狗头帽,以形似得名,如同以“狗娃”为儿童乳名一样,取贱而易成,平安长大之意。而“虎头帽”则讲究用黄、白、黑三色布拼制“虎头”之形之势,尤其帽前布贴的黑色“王”字,更看出家人期盼孩子有虎神保佑,活得虎虎有生气之意。还有一种“兔尾巴帽”,也称“暖帽”或称“狗尾巴帽”,系将野兔白麻二色相间的尾巴连缀在有两只长长耳朵的儿童暖帽之后,既显得活泼而引人注目,又取意吉祥,而称其为“狗尾巴帽”,同“狗头帽”一样,名贱实贵,寄托平安成长之望。
体衣清末民国期间,农民和城镇一般居民,多穿土布短衣和大裆裤。冬季,男着絮棉大襟短衣,称袄或裹缀,以排列有序的同色布制成的纽扣系之,严寒天气多系腰带。夏季,多着贴身中式小褂,名为汗儿。家境稍好者备有大褂,称“滚身”、“长袖套褂子”,也叫“袍子”,视为礼服,农民着此服多在走亲访友或逢年过节时。至于贫困之家,常以羊毛擀制的毡袄毡裤御寒越冬,称为“砖包城”或“毡裹脱”,有条件者多以布作为衬面或衬里。还有将越冬絮棉的袄、裤,于天暖时拆取出絮棉,作为夹衣或单衣、夹裤或单裤循环应时,另有蓑衣,系以冰草编制为内外两层的简陋雨衣。内层起衬托、连缀作用,外层则上部与内层相连结。公务人员或商界人士,多穿长袍以显示身份。由原先的宽大短渐变成窄小长。总体上以青、蓝色为主。妇女服式多为左大襟上衣,少数富户女性着有镶边大袄,颜色略为多样。裤亦多为大裆;老年多以布带束紧裤脚。随后,旗袍、短裙见诸城镇,农村偶有嫁衣备之,很少穿用。回民男性与汉族着装相同,惟女性在色彩上喜爱鲜艳,一律为右开襟上衣,有别于汉族女性的左衽。1949年后,大众服、中山装、学生服和军便装相继兴起,西式裤逐渐取代大裆裤。质料亦逐渐略显多样,而色彩仍以青、蓝为主,后又渐兴灰色衣料。回族中多与汉族同步变化,较特别的是,男性中多白衬衣上外套另色坎肩,中老年中着修长、挺括长袍者则别有一种风采。
与体衣相伴的主要有:缠腰子,类似坎肩,双层或多层,于腰际间隔做成可装钱物的几个衩衩,亦称口袋,即兜。麦收时做零工的“麦客”多着此御寒而散热。裹肚子,也称满腰转,还有叫围肚子、围腰子的,用多层布制做的贴身扎在腰间的宽带子,或以两端相应的纽扣或以两端连结的线绳系紧,为男性专用品。根据需要和布料,可设置四至六个腰兜,便于藏带钱物。腰兜多以精工绣以鸳鸯戏水或牡丹示富,或云字连接,皆有特定寓意。民歌里唱道:“我给你绣个满腰转,搭贴了多少针和钱;云子绣在四角子,牡丹绣在落脚子。”套裤,是没有裤腰和裆的套在外裤上的护腿用品,臀股外漏,以布绳(带)系于腰带上。分单、棉两种,男女皆备,多在乘坐驴马走亲访友或赶庙会时用。膝裤,是扎绑在外裤下部的装饰品,长多在八寸,宽只有六寸,双层,面料颜色须与外裤迥异,四角绣上花卉,并有绸带飘在腿边。有花儿唱道:“青缎子膝裤红缎子穗,金莲(的)小脚绣花鞋;枣红马上开开(了)一枝梅,咋不叫人(者)爱呢!”
足衣境内麻鞋、草鞋、木底鞋,系古代的屐的延续。近代至现代,麻鞋有偏耳与圆头之分,不仅春夏秋可穿,冬季足裹毡布亦可穿,以其轻快耐磨,尤为车夫、脚户所喜。另有木屐子,如小木凳,以绳或带系于足上,多于雨天穿。木底鞋绱以布帮,多为小脚妇女穿,放足后逐渐消失。清末至民国,男鞋有双鼻梁直底鞋,还有俗名牛舔鼻鞋亦兴盛一时,妇女多穿圆口鞋,也有方口鞋,后又出现偏扣鞋,是方口鞋一种新式样,以青、蓝两色为时尚。同样,男女皆穿布袜,布袜袜底多绣上各种图案,有的图案表达绵绵情意者,系女性为丈夫或情人特别属意制做。至今仍有老年喜穿布袜。另有羊毛擀制的毡袜,为越冬用品。后期,针织线袜兴起,渐占优势。
境内尤为独特的是,妇女在纳鞋底时,多在针针线线上浸蕴着对丈夫的祝福与期待。如以针脚在鞋底中心部位拼成两个菱形各以一端相套叠,称为“方胜”,表示心心相印,永不分离;再如以九个针脚组成一个斜方,继之以九个斜方连成三行,每行三块,寓以九九(久久)同心。与之相通的,妇女在做鞋垫时,更以一针一线拼成各种寄寓情爱与祝愿的图案,如莲生并蒂、鱼跃龙门、鸳鸯戏水、松柏长青等等,或直接以细针密线组成“千里平安”、“前程似锦”、“贯千”等祈愿等语句。在彩色搭配上以红、绿、紫等为主,表达着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期盼。还有儿童穿的虎头鞋、猫头鞋、猪头鞋,皆以形似名之,多有不同的诠释和寓意。
饰品清末民初,成年男子有戴水晶石眼镜的癖好,此俗至今延续,有“玩眼镜”之说。吸烟者多讲究烟杆、烟嘴、烟锅的质料,如乌木或铜制烟杆、玛瑙、翡翠烟嘴等;还常随身携带打火链和烟口袋,虽系备嗜好之用,但亦注重形制,注重美观耐用。妇女以佩戴耳环、耳附、手镯、戒指等首饰和手饰等视为体面,多为银、铜或玉石等制做。儿童则以佩戴项圈、手镯、护身银牌和“金斗”、“银斗”等为贵气。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