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标题: 兰山公园,美景迷人何以客来少? [打印本页]

作者: 丹丹    时间: 2015-7-25 16:57
标题: 兰山公园,美景迷人何以客来少?
 兰山公园,美景迷人何以客来少?


  改造后的兰山山地生态公园景区。本报首席记者裴强摄
  楼阁亭台,错落有致;文化长廊,宛若龙脊;山清水秀,满目苍翠……经过五年的整治改造,兰山公园风景区面貌巨变。
  但受各种因素所限,整治改造后的兰山公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不仅外地游客很少光顾,就连本地市民对其也知之不多。那么,其中的缘由究竟何在?
  -本报记者刘有中
  “时隔数年,再一次来到兰山公园,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无论是景观美化,还是山体绿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5日早晨,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令人神清气爽。
  在五泉山公园门前,聚集着众多来此游玩、健身的市民。上午7时30分,记者顺着山门东侧的登山步道开始向山顶进发。短短半小时之后,记者便顺利登上了兰山二台阁,此处早已满是登山休闲的人,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吃早餐、喝茶、闲聊。记者观察发现,只有极少数的人会选择沿着新建成的华夏第一文化长廊向三台阁进发,而大部分登山者都止步于二台阁,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便会原路下山。因此,华夏第一文化长廊与兰山公园的美景也就与他们擦肩而过。
  “时隔数年,再一次来到兰山公园,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无论是景观美化,还是山体绿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二台阁广场,记者与多年后再登兰山的张其功老人不期而遇,张其功站在二台阁,仰望着山峦美景,不禁感叹。十年前,多少人对兰山之巅的古阁和绿树流连忘返,多少人为了健身长年登攀在通往兰山的路上。然而,当人们想起那条崎岖坎坷的登山通道,却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当时皋兰山存在着大面积的荒山,为数不多的几条登山道路也是自然形成、无人管理的土路,土路两侧杂草丛生。“那时,一条缺乏修缮的登山道路、几个散落的茶摊、糟糕的卫生状况、严重缺乏的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挽留游客与市民的脚步。”
  随后,记者与张其功老人顺着新建的华夏第一文化长廊继续向三台阁进发,与二台阁不同的是,此处长廊虽然焕然一新,两侧树木成荫,但登山者却寥寥无几。在登山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与此处的景色相比,二台阁的风景真是相形见绌。漫步在华夏第一文化长廊,一株株侧柏、云杉绿意盎然,树木清秀挺拔,清风袭来,花香草香泥土香,沁人心脾;在长廊两侧的栅栏之上,则悬挂着一幅幅饱含甘肃文化特色的书法、诗词与歌赋。顿时,一种久违的轻松和惬意涌入心间。在如此美景中登山,疲惫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漫步其中,少了一分烦恼嘈杂,多了一分轻松和惬意。
  不知不觉中,记者与张其功老人已然登上了山顶,三台阁巍然耸立于皋兰山之巅。站在三台阁上,向来路眺望,整个长廊顺着山脊而建,如同一条巨龙俯卧在山峦之上。面城而立,金城风物一览无余。
  “几年来,在进行了前两期建设项目工程之后,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以及‘大兰山’旅游休闲区的定位初见雏形。”
  近年来,兰山环境、景观何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需要从上世纪70年代讲起……
  “上世纪70年代,兰州市南北两山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采访中,兰山公园景区管理处副处长罗绪连向记者介绍说,当年南北两山在历经绿化阵痛之后,经过企业、政府、部队等社会各界十数年的不懈努力,逐步解决了皋兰山的提灌工程,绿化工作开始有了起色。1985年,兰山公园与兰山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便应运而生,担负起皋兰山旅游、绿化、管理等工作。
  2009年初,按照省委“做大做强做美兰州”和市委“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的具体要求,城关区政府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开启了兰山山地生态公园项目的开发建设,逐步形成“大兰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格局。
  据了解,兰山山地生态公园项目总投资4.4亿元,总占地面积200公顷,分一、二、三期建设实施,建设周期为5年。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1.3万平方米,总投资5800万元,将完成三台阁广场、兰山钟院,以及景区游步道和环境的改造,完成兰山水景与兰山佛教文化院(大雄宝殿)的建设;二期工程建设总规模17.3万平方米,总投资1.99亿元,将完成华夏第一文化长廊(2012米)、台地花园、台地广场、兰州佛教文化院(藏经阁)、兰州植物园的建设,以及兰山索道的改造;三期工程建设总规模6.6万平方米,总投资1.83亿元,将完成华夏第一文化长廊(3700米)、兰州佛教文化院、兰山书院、台地庄园、兰山小镇,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
  “几年来,在进行了前两期建设项目之后,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以及‘大兰山’旅游休闲区的定位初见雏形。”采访中,兰山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项目建设处副处长刘建萍表示,截至目前,一、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40%,累计投资1.8亿。兰山索道下站迁至五泉山公园后,五泉山公园与兰山公园成功相连,“大兰山”景区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形象功能不清晰、‘大兰山’景区上下发展不协调,成为兰山公园聚集人气的最大制约。”
  三台阁楼、兰山烟雨、夜观魁星、百花争艳……兰山公园的美景数不胜数,但却为何一直无法形成规模,难有作为?
  “群山浪涌三千里,豪气冲盈在险峰。日落熔金飞彩练,黄河飘入暮云中。”徐建群的一首《三台阁远眺》,将兰山风景描写得美轮美奂。但在旅游专家的眼中,兰山公园的整体景观规划与功能定位存在较大的差距,就目前的景观设施,以及旅游项目,兰山公园充其量只能定位为公园,较旅游景点还相去甚远。
  “兰山公园、五泉山公园究竟为谁服务?在以往的规划中,此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对此,曾多次参与兰山公园规划的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教授深有体会,兰州市在多次兰山公园规划改造中,均未明确其针对的受众群体。“究竟是为本地市民服务?还是为外地游客服务?”把多勋表示,无论是同济大学所做的规划,还是之后的历次改造当中,兰山公园一直立足于保障本地市民的休闲、游览需求,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但可惜的是,过于超前的定位,使得兰山公园时至今日依旧裹足不前,在兰州当地也只是一处普通的市民休闲公园而已。
  “形象功能不清晰、‘大兰山’景区上下发展不协调,成为兰山公园聚集人气的最大制约。”把多勋教授认为,目前,兰山公园隶属于城关区政府主管,而山脚下的五泉山公园则由兰州市政府负责,两级政府分头管理,导致“大兰山”景区山上、山下各自为政,功能建设与发展目标难以统一。
  “‘大兰山’景区想要浴火重生,亟需解决兰山公园与五泉山公园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把多勋教授分析说,“大兰山”景区需要明确兰山公园、五泉山公园的形象、功能定位,需要通过改造,实现兰山公园与五泉山公园资源一体化利用,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景区,在经营上形成一个整体的经营体制。在附近形成一个三小时甚至八小时的经济圈。
  把多勋说:“如果五泉山公园与兰山公园可以实现整合开发,需要以五泉山公园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发展‘大兰山’景区。”他认为,五泉山公园需要突出其文化特点,修复生态系统。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恢复五泉山“五眼泉”、“五泉书院”等历史遗迹。此外,还可增加些体验性的设施等。


作者: 赵小春    时间: 2015-7-26 18:16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