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37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悠然往事 榆中一座古镇上的丝路风情

[复制链接]

224

主题

500

帖子

535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5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8:0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玉才 于 2016-5-30 12:41 编辑


讲述人金吉泰著名作家家住榆中金崖镇
榆中金崖小镇
      民国时期行走在黄河铁桥上的骆驼队
      长长的驼队,在"咣当咣当"的驼铃声中,沿着弯弯曲曲的丝绸古道,缓缓地进了小镇,本来就忙碌着的小镇,更加忙碌起来。于是,南腔北调,粮食布匹,马戏杂耍都在小镇上汇集交融……这是距离兰州30多公里外一个小镇上曾经的丝路风情。
      这些年,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曾经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丝绸古道记忆又渐渐地浮现在眼前。5月25日上午,夏雨再次降临兰州,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在榆中金崖镇,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年逾八旬的著名作家金吉泰,给我们回忆了这个古镇上的丝路风情。
      金吉泰是金崖镇人,虽然他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始终没有离开这方土地。他目睹了金崖这座古镇八十多年来的岁月变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古老的驼队、骡马队被现代化的火车、汽车所取代的巨变。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改变了他们曾经的生活状态,而今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只有温馨记忆了。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兰州一座古镇上的丝路风情。
      法显,在苑川河谷夏坐后,就继续西行
      说到我们金崖,就不能不说苑川河。苑川河虽然不长,但在历史上名气不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这里是龙马之沃土,言下之意,就是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日照适中,尤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你们从兰州来的时候,从东岗镇往东走,经桑园峡,一路上地势非常险峻,而过了桑园峡口,在山口眺望,则是两山夹一川。川自然就苑川河谷了。在古代,森林茂密,通行不便,只要守住桑园峡,基本就能保证苑川河谷的安全了。所以郦道元将这里称为龙马沃土,是个能干成大事的地方,历史上的西秦国都就曾设在苑川河谷。
       苑川河谷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秦始皇时期,在全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当时的榆中县虽然是新设的县,但却是沿边重镇,自然也有驿道相通。有记载说,秦人修建驿道从咸阳出发,逆渭水西行,翻越陇山,经过秦安、陇西、渭源、临洮、抵达榆中(秦榆中县址,一说在东岗镇附近古城坪)。后来,张骞正式开通古老的丝绸之路后,古丝绸之路在定西、临洮进入榆中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甘草店、清水、夏官营、连搭、定远到兰州,另一条则是,经甘草店、清水、夏官营、金崖、定远到兰州。清代,榆中县境内的主要驿站有清水驿、定远驿、金崖驿。十多年前,人们还发现了清光绪年间有关金崖镇驿站的文书,这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在那些年月,驼队、车马、官员、行商、僧侣、军队往来不绝。民间传说,文成公主就从这里走过。据说,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后,远离亲人,再加之水土不服,就闷闷不乐。这天,来到了苑川河谷的清水驿,公主在驿站住宿后,驿丞送上饭食,公主却没有胃口,咋办?边上侍女很着急。就在这时,又送来一杯清水。谁知,公主见了清水,却一饮而尽,觉得甜美异常。公主很是惊奇,就让人又上了一杯水。喝了两杯水后,公主心情略有舒畅,不由赞叹,“只有此地清水甜美”。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驿站称为清水驿。
金崖周围古老的寺庙非常多,黄家庄有弥勒院、寺,背后有妙乐院,李家庄有长寿寺。在民间传说中,这些古老的寺院,多是为迎接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在距离镇子不远的地方,有个万眼泉,那里是一处瀑布,以前水势很大,据说文成公主还在那里洗过澡。
      还有一位名人,过苑川后前往西天取经的,这人就是法显。法显,是山西人,他不仅是佛教史上名僧,而且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他的西行要比玄奘大师的西行早200多年,而且所行路线也比玄奘曲折。公元399年,60多岁的法显和其他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一路上同行的人最多时有11人,最后成功返回的只有他一人。令人震惊的是,他并不是从陆路返回的,而是在斯里兰卡坐船,从海上返回山东一带,他前后游历20多个西域国家,历时14年。
      法显离开长安,翻越陇山后,就来到乾归国。所谓的乾归国,就是指西秦国王乞伏乾归统治时期。有人说,当时法显就是在苑川河谷完成夏坐的。夏坐原本是指印度佛教徒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修行。夏坐结束后,法显就前往青海,然后到张掖,这段路走了差不多一年,公元400年,他的夏坐是在张掖完成的。
      可见,我们金崖周围的丝绸之路,在很早之前就非常兴盛了。
      悠扬的驼铃,长长的驼队,是古镇上的一道风景
这里有个被人们所忽视了的观点,越是交通不发达,人就越容易聚集。我们镇子上,作为官方驿站所在地,又地处苑川河谷最精华地段,就成为周围各个地方商贸中心,非常容易聚集人气。北山的粮食、水岔沟的煤炭、青城的棉花、什川的水果都在金崖汇集,集市贸易非常活跃。那时,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汽车是非常稀罕的,运输主要是马车、骡马队、独轮车、骆驼队,也有相当一部分徒步而行。从天水、陇南等地来的背篼客,他们就靠着一双腿,长途跋涉,将当地土特产品贩卖到兰州。说起来,在丝绸古道上,不同商队群体,有不同的行走方式,有的一走一大片,把整个路面都占了,有的行走一条线。
      丝绸之路和驼队密不可分,要说吸引人目光的,还要数骆驼队。骆驼队声势很大,当骆驼队过来的时候,就成为镇子上的一道风景。骆驼一峰接着一峰,大多只有最前面的一峰骆驼,由驼户牵着,其他的骆驼,依次绑在前面的骆驼的驮鞍上,一峰骆驼接着一峰骆驼,就组成了长龙。驼队就属于行走一条线的。最多时候,十几个骆驼队连接起来,就会延续出好几里路。
      骆驼队的住宿也是个问题。镇子上有车马店,专供应车马这一类的,可是骆驼队就不能这样接待了。人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骆驼睡觉是卧着的,它占的地方要比马大。于是,小镇上就有了一种专门接待骆驼队的货栈,名叫骆驼场。听听,这个场,面积明显要比车马店大。现在,回忆起来,小镇周围至少有四五家骆驼场,距离镇子不远的邴家湾就有好几家很宽敞的骆驼场。
      骆驼队驮的东西,也是各不相同,有来自内蒙古雅布赖的池盐,也有来自青海的青盐,还有兰州水烟,各地羊毛、皮张,这是东行的驼队。而西行的驼队,则运送来西安的“雁塔”牌白布、陇西的麻、徽县的铸铁锅等等,沟通着南北。而在抗战时期,骆驼队还运送各种战略物资,为抗战出力。
      骆驼队里,最有意思的要数驼铃了。驼铃的悬挂也非常有讲究,驼铃大小不同,音质也不一样,音质不同的驼铃,用途也不一样。第一峰骆驼,叫头驼。它的脖子里挂着一枚大铜铃叫“大铃”。虽说是大铃,其实并不大,差不多有拳头高低,形如碗状。“大铃”发音清脆,“滴令滴令”,但传不远,起着开道的作用。还有一种铃铛,这是一种比较大的铃铛,大约一尺多长,用铸铁做成的一个圆筒状的,筒中间悬挂着一个木棒。骆驼队走起来就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穿透力非常强,传得非常远。清早,骆驼队准备停当,驼户就将驼铃挂在最后一峰骆驼的鞍子上,这样最前面的驼户就知道骆驼队是否完整。
      有时,骆驼队母驼生了驼羔。小驼羔走不成,怎么办?驼户把它放在一个柳条笸篮,驼羔很乖巧地卧在上面,在它母亲昂首阔步的行进中,走向了远方。
      一个人,一根扁担,能唱出一台戏
      沿着古老丝绸之路而来的,不仅有骆驼队,也有各地谋生的人们。最常见的是马戏团。
      一个马戏团人不多,多则十余人,少则七八人。每年的冬季,马戏团就沿丝绸之路边走边演出,他们在镇子边上找一块空地,先竖起一个高高的旗杆。这个旗杆,既是马戏团的道具,也是马戏团的标志,大人小孩看见了,便说:“来打把戏的了。”果然,第二   天,人们就看见白布围起来的幔帐,也看见门口有售票的,周围有巡查的。
      到了十点多,马戏团人就忙了,两三个女演员在紧张化妆,男人们则在收拾马匹。随着演出音乐声响起,马就跑了起来。她们敏捷地跨上马背,一手拉缰,一手握鞍前铁环。在街上走一阵,算是另外一种宣传。进了场子,先慢跑几圈,最后加速,接着各种惊险动作不断。于是,观众惊呼了起来。
      这是古镇老少爷们枯燥冬日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每当马戏团离开时,大家都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
还有一种扁担戏,也很有意思。相对于马戏团而言,扁担戏算是人少势弱,只有一个人,挑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两头装着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器材。有演出时,扁担戏演员一个小腿上绑着棒子,一个腿上绑着锣,演出时扁担支撑着小舞台,两个手套着木偶道具,做出各种动作,演员将戏曲、曲艺、口技、民间工艺融于一体,非常好看。每当这时,就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后来,随着铁路的修通,曾经的丝路风情,也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如今只剩下这些残缺不全的记忆。
中国甘肃在线 编辑:袁玉才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