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354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嘉莹吟诵: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复制链接]

292

主题

381

帖子

11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8: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嘉莹吟诵: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我们下面再读两首七言律诗。这两首七言律诗都是从杜甫的《秋兴八首》里边选出来的。

第一首,就是《秋兴八首》里边的第一首,我们把它读一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以上为腾讯儒学独家视频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以下附录:摘录自叶嘉莹先生: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之二)

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说,“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它不像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完全是寒冷的色调,倒有点儿像冯延巳的“和泪试严妆”,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这就像拍电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他说那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我在七十年代末回国讲学的时候曾经从西安经秦岭到成都,然后到重庆,从重庆坐船经三峡东下,走的就是杜甫曾经走过的路。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那真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三峡的船上,向前看是滔滔的江水无尽头,向后看也是滔滔的江水无尽头,满江汹涌的波浪好像一直打到天边,所以我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说:“接天初睹大江流,何幸余年有壮游。此去为贪三峡美,不辞终日立船头。”我整天站在船头,当然是要看三峡的景色,可是船过巫山巫峡时,两岸山上都是阴云笼罩,看不清楚。船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这里经常就是这个样子,很难得遇到晴天。所以我想,杜甫当年看到的一定也是这样一种天气的景色。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在杜甫离开长安之后的这些年里,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藩镇的势力有增无减,大小战乱接连不断。长安城曾被吐蕃攻陷,皇帝曾又一次逃亡。就连蜀中也有过不止一次的叛乱。天地间到处都是一片动荡的、不安定的景象。而且杜甫本身也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自己的命运也是和时代的灾难结合在一起的。王嗣奭《杜臆》评论这几句说:“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杜诗开阔博大与众不同,别人的诗能写出自己的悲哀就很好了,而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但是我不同意王嗣奭“便影时事”的说法。因为“影”是影射,影射就像猜谜,是一种有心的安排。可杜甫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那种对时世的关怀并不是有心安排的,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有的人学杜诗,也写些家国的感慨,却总是离不开造作,而杜甫的感慨是自然的。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兴》,是由秋天的景色所引出来的兴发感动。那么他写完了这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那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什么是“两开”?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安史叛军根据地河北一带的时候曾写诗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在年已垂老时决定离开蜀中,经三峡乘船东下到湖南湖北一带,然后回故乡洛阳,然后再转去长安。他是在大历元年春天到的夔州,而在大历三年正月离开夔州出峡。现在应该是大历二年的秋天。“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去年此时他漂泊在他乡,今年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但这只是暂时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可是他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在杜甫的诗中,常常都是有脉络连通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夔州的白帝城是一个山城。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令人想起清朝诗人黄仲则的两句诗,“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