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409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年第八期视点·教育评价新视野 王 烽:用好教育评...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393

帖子

123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0: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化、常态化、多元化的评价应该也必将取代单一的选拔考试,成为教育的新“指挥棒”。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新“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提出了方向、关系、边界、能力四个关键词。
  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王 烽
  开展专业化教育评价,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突破口,也是突破应试樊篱、恢复健康教育生态、引导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评价的发展,科学化、常态化、多元化的评价将取代单一的选拔考试,成为教育的新“指挥棒”。
  目前,教育评价成为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领域。许多省市建立了独立于教育考试机构的评估机构,大学、教育科研院所纷纷开展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一批教育咨询机构和企业开始拓展教育评价业务,甚至有的教育督导机构也披挂上阵,承担教育评价职能。然而,在这场新兴的教育评价运动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存在通过评价将学生或学校等级化,用评价强化对学校的控制,仓促上马抢占评价市场等值得注意的倾向。为发挥好教育评价这根新“指挥棒”的作用,我们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词:
  方向——教育评价的导向亟须明确。我国教育正在发生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即由“资源型”教育向“品质型”教育转变,学校办学条件服从于品质提高的要求,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成为主导方向;由“供给导向教育”向“需求导向教育”转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标准不再只掌握在提供者手里,适应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标准;由“生产型教育”向“服务型教育”转变,统一的“批量化”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障碍,结合互联网思维的“个性化定制”正在学校、课堂兴起;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教育回归生活,学校回归社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正在出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教育治理”转变,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中心、多元参与治理的教育民主化趋势正在形成。教育评价必须适应和引领这些变化,避免旧的教育观念、质量标准和分析框架束缚学校向积极方面变化。
  关系——教育评价的供需关系亟须理顺。评价的目的决定对评价产品和评价工具的选择。从供给方面看,教育评价机构必须提供价值导向明确、技术路线清晰、效果确切的评价服务产品;从需求方面看,教育评价的目的必须明确,需求主体应该尽量单一,避免将政府需求、学校需求、社会需求相混淆。如果一项评价的需求方是政府,那么就应限制评价的作用范围,避免较强的利害关系过度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避免学校为获得好的评价结果而凑指标甚至造假等现象的出现。如果一项评价的需求方是学校,那么我们就要为学校自我诊断和改进服务,避免使其成为学校之间互相攀比、无序竞争的动因。
  边界——政府在教育评价中的职能边界亟须厘清。管办评分离的要求既包括管办分离,也包括管评分离。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教育评价交给专业机构。评价不是政府专业所长,政府不必也不应亲自去进行评价,但可以依据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改进政策。好比一支球队,政府是领队,学校是教练和球员,评价机构是裁判,领队不能做裁判该做的事。因此,评价职能不应该进入政府权力清单,教育督导部门同样是政府部门,其专长是督导而不是评价。反过来,评价也要有自身的边界。如果政府决策过度依赖评价结果,那么决策势必简单机械。大数据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便利,教育评价也要在大数据和管理决策之间找准自身的位置,不能让其成为懒政的理由。
  能力——评价技术和评价队伍建设亟须加强。评价运动的兴起凸显了评价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系统培养教育评价专业人才的能力明显缺失,具有世界水准的教育评价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凤毛麟角。虽有少数研究机构正在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但高水准的国际教育评价技术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前期研究和实践都需要较高成本,只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形成整体性的突破。政府应在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项目资助方面制定配套政策,支持和引导教育评价技术整体提升和教育评价事业健康发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