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概括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46′~104°44′,北纬33°06′~36°10′之间。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定西、临夏毗邻,辖合作市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7个县,面积40201平方千米,人口73万。甘南州地方民族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畜产品加工、建材、采矿冶炼、藏医药、山野珍品等为主的体系。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以优美的藏族弹唱闻名于藏区。 全州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群峦叠嶂,山大沟深,气候比较温和,森林面积占甘肃省的30%,蓄积量占甘肃的45%,甘南州也是全国九大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没有绝对无霜期。人口68.01万。有藏、汉、回、土、撒拉、满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36.7万,占总人口的54.0%,多信仰黄教(喇嘛教格鲁派)。农牧业人口55.0万,占总人口80.9%。1953年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夏河县拉卜楞镇。1956年州驻地迁至合作镇(系藏语“黑错”之谐音)1995年5月合作镇由镇升为县级市,是目前全国藏区中两个县级市之一(另一个是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市)。 旅游景区 甘南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黄金通道,也是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主要窗口。主要人文旅游景观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有“虎穴仙女”之称的郎木寺,历史悠久的禅定寺、贡巴寺和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以及藏区远古苯教甘加佐海寺等121座佛教寺院,诸多寺院以及恢宏的建筑,精巧的雕塑,精美的唐卡,宝贵的文物,以及浩如烟海的经卷,造诣高深的大德高僧等享誉国内外。有历史上汉羌、唐蕃边塞重镇汉百石县旧址甘加八角城堡遗址、桑科古城、羊巴古城、明代城墙、华年古城、汉零王国天子珊瑚城遗址和砖瓦窑遗址等各类古遗址。有红军长征胜利的“门户”天险腊子口,著名的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及茨日那村毛主席居、苏维埃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景观90余处。
主要的自然景观有神奇俊秀的莲花山、迭山、翠峰山、太子山,深不可测的白石崖溶洞、腊子口溶洞、岗岔溶洞,天然艺术大观园——则岔石林、扎尕那石林、赤壁幽谷、象形山石——睡佛望月、黄河母亲石、六字真言石,令人叹为观止的黄河首曲、冶木峡、尕海湖、达宗湖、冶海湖(常爷池)等水域风光,老龙沟、大海沟、黄捻子、大峪沟等森林景观以及桑科草原、甘加草原,尕海候鸟保护区、阿夏沟熊猫栖息地、鸭蛋岛等天然生态旅游景观60余处。这些奇特的自然风光融入独特的高原气候,充满了神奇色彩。
民俗文化碌曲玛艾乡插箭节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意义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时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因为是与战争相关的节日,所以女人都是不被允许参加的。 正月十三晒佛节 晒佛节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的晒佛节,于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的晒佛节,于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晒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和金刚萨睡佛像。寺前,临时搭有大帐,供该寺法台暂时办事之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的晒佛节于正月十三日,由该寺总法台率领各昂次代表和在职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山麓举行晒佛仪式。届时,各寺将珍藏的巨幅布画及锦缎织成的佛像取出,展示于寺院附近的山坡上或高大的石壁上,让广大群众观瞻。僧人口诵佛经,信徒们顶礼膜拜。这些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家的国宝。展示出来令群众观瞻。观瞻者成千上万。 博峪采花节
博峪乡地处甘肃、四川的交界处,距离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仅一山之隔。“采花节”每次举行两天,初四一大早,按白马藏族的习俗、节日期间,母亲或长辈女性,为姑娘、媳妇梳成几十条细辫,续上毛线头绳,头顶盖上迭成多层的黑色新头帕,用一条三指宽的彩带箍在头上,穿上宽袖的花裙一层一层地套穿,有的多达七层,从里到外,每层都要露出一些,胸前还要穿上镶有红珠子串织成的坎肩,再挂上别致的镶珍珠玛瑙的大银盘,银耳坠也是相当精致,膝盖以下则缠有白色的裹腿,脚穿自制的绣花船形鞋子,很是别致。 莲花山花儿会 莲花山“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其程序是由马莲绳绳拦路起始,进入浪山、夜歌直至祝酒、话别为止。花儿的内容题材广泛, 主要是以歌唱祖国,歌唱大好河山。歌唱共产党,歌唱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好政策,歌唱临潭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等,也有谈情说爱之类的,是年轻人充满爱情与欢乐的一次盛大聚会。在解放前,不论未婚已婚,男女青年均可在此聚会,通过对歌各择其爱而不受约束,听来似乎粗俗,实属对封建礼教和旧婚姻制度的一种抗争,是纯洁爱情的一种倾吐与追求。建国以来,“花儿会”己成为这里各族人民一种健康的文化活动,是丝绸之路民间、民俗文化中一曲瑰丽多彩、充满生活激情的赞歌。 草原香浪节
香浪节,是流行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香浪”,藏语意为“采薪”。相传每年盛夏,僧人外出为有己采伐烧柴时,因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数日,劳动之余,游山玩水,与家人团聚。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过此节日,也成为群众性的郊游活动了。
饮食文化 奶茶:是安多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它的制法很简单,即把茶叶放入壶内或锅里,添水 加盐煮沸,待茶色变浓加入牛奶,再烧开即成。奶茶可止渴、消食、解除疲劳。 糌粑:是安多藏族的主食。它是将炒熟的青稞用手磨加工成面粉,吃时加上酥油、干奶酪和茶水,在碗里用手拌匀,捏成团状食品。糌粑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吃法简单,味香耐饥。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喷香可口的糌粑了。 “都玛”茶相当于甘南藏族的早点。它的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炒面、干奶酪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炒面用手指搅着吃。走进帐房,不论生人熟客,热情的主妇 总会向你先敬一碗“都玛”茶。牧区藏族除了像农业区一样吃面条、油饼和包子外,还吃“ 谢特”。其做法是把面擀成薄饼煮熟,捞起后趁热加酥油、干奶酪、红糖,拌匀后即成。它甜香可口,是牧区常见的待客食品。 手抓肉是藏族比较高级的食品。藏族人民杀牛宰羊,第一顿要吃胸叉肉和血肠、肉肠、肝肠 和面肠。血肠的制法是;把切碎的肉丁、脂肪、调料和血拌匀后灌进小肠,放到开水锅里一涮两滚。不等肠内的血完全凝固就捞出,捏住两端边吃边吮,味道鲜美。吃血肠有益气补血 的功效,妇女产后一般要宰杀羯羊,吃新鲜肉和血肠,以滋补身体。肉肠也叫油肠,用羊大肠制做。在切细的碎肉丁里加上调料,从带油大肠的细段往粗段边装边翻,装完后以慢火炖 熟。面肠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搅拌成糊状并加有调料的面粉里灌制而成。除煮食外,还可将煮熟的面肠切成段,在火上烤着吃。肝肠灌的是羊的肝脏碎丁,再加适量的羊油和调料煮熟。鲜美脆嫩,吃肝肠能使智力敏锐。初冬,正是牛羊膘肥体壮的时候,家家都宰牛杀羊,储存冬肉。冷冻储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吾吉”法。即把羊宰杀后,不剥皮,剖开腹腔将下 水取出拾掇干净,待凉透后用羊肚包好,再装回整腔羊体内缝合,让它自然冷冻起来。它便 于储存和驮运,可以随时取食,肉味和新宰羊肉相比并不逊色。甘南藏族主要吃牛羊肉,偶尔也吃猎获的野味。吃的方法通常是煮“手抓”。“手抓”肉熟而不烂,鲜嫩可口,吃时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所以叫手抓。 酸奶是夏秋两季的日常饮料。其做法是,将新鲜牛奶煮沸,倒在容器中,待牛奶不烫手 时加入酸奶酵母搅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几小时以后,牛奶凝固成嫩豆腐状,即成酸奶。饮用酸奶有镇静、催眠、开胃、补气的作用。 酥油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奶油,营养价值很高。牧区吃糌粑、“都玛”都离不开它。过去 提取酥油由于工具简陋,完全用手工操作,不但劳动强度极大,也不卫生。现在牧区已逐步用上了奶油分离器,劳动强度已大大减轻。牛奶提取酥油后的液体叫“达拉”,可以用来制 干奶酪,也可饮用。 蕨麻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品。每到秋末,人们去挖蕨麻,晒干后储存。比较普遍的吃 法是将大米和蕨麻熬成粥,并加糖和酥油,称“蕨哲”。只把蕨麻煮熟,加糖和酥油液,也 是群众喜食的美味,将蕨麻炒熟后与干奶酪一起磨碎,用糖和酥油液拌匀,倒在圆形浅底器皿中,以红枣镶嵌在表面,凝固后就成了“星”。它是甘南牧区藏族的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