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王磊 于 2015-8-8 09:59 编辑
第三回 :叹尘世云幻苍狗 访旧人玉逢双姝
上回说到一天夜里宝玉苦思冥想癞头和尚的偈语“寻春须问花、求渡难离桨”,正不得其解,心中兀自“花”、“桨”不休,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两个人——花袭人和蒋玉菡夫妇。顿时恍然大悟:莫不是要我去找他们?心意既明,便有些按捺不住,离心弥重。谁知蓬莱地处偏僻,乃呈孤鸿探海之势,历来为积云之地,俗称“雪窝”,不待旧雪融化,新雪又降,是以宝玉虽归心似箭,也无计可施,勉强捱过冬天,冰消雪融之际,便要辞别柱儿母子急图返京。
柱儿母子留他不住,只得送他下山。那婆婆赶制出一套衣衫鞋袜着宝玉带上,又命儿子取出经年积攒的五两纹银令宝玉收下,宝玉哪里肯收?却拗不过婆婆心意坚决,只得含泪收起。蓬莱民心淳朴,见宝玉要走,少不得东家几枚鸡蛋,西家两个铜钱,聊表心意而已。宝玉感激涕零,给婆婆磕过头,拜别众乡里,和柱儿向山下走去。一路上,虽雪融峰显、溪流奔畅,芽孢欲破、莺燕翻飞,乡野之巅别有一番情趣,宝玉哪里有心思观景,归心迫切、脚下生风,倒是急得柱儿直念叨:“哥哥慢点,没走惯山路,仔细扭了脚脖子!”直至晌午,方走到山下的镇佃,哥俩用过茶饭,柱儿为他指明方向,再三叮嘱宝玉路上凡事小心谨慎,切勿多言多语,二人挥泪而别。柱儿上山回家不提,宝玉沿着大路向西直行。
一路上长途跋涉、累月奔波,自然灰尘满面、衣衫褴褛,脚底磨得血泡迭起,倒真应了那支《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芒鞋破钵随缘化”,虽有婆婆赠的新衣新鞋,宝玉却是不忍就穿,一直带在身上。一日行至一处野村,问明了再北行五十里便到了天子脚下的皇城根儿了,不觉松了口气,见村头柳枝照水,煞是可爱,宝玉忙跑过去以溪为鉴,见到水中倒影哪里有昔日公子风采,分明一个邋遢花子。再看自己身上的猩猩毡斗篷,已是破洞百出,稍扯即裂。忽然想起从前黛玉的话来:“是灯跌了值,还是人跌了值?怎么多了这么个‘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先是哈哈大笑,而后又呜咽起来。待心情平复,便趁着天气和暖,晌午村头无人,脱下污衣跳入溪中洗将起来。洗浣完毕,穿上新衣新鞋,束起盈肩散发,颇觉清爽自在,不觉腹中饥饿,遂入村乞讨。
如此,第三日便走到了从前荣国府所在的宁荣街。看到从前显赫的府邸如今不知归于何人,正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来那大观园中的莺巢燕窠也易主了吧?又不知园内的芙蓉桃花为谁开、谁去葬,还是顺着沁芳闸的水流向了远处?由不得想起在太虚幻境见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宝玉正在那里感慨万千,不觉已走到门房前,那门子一声大喝:“嘟!哪里来的半僧半俗的东西,竟敢在忠顺王爷的宅门前窥探?活腻歪了吧?!”吓得宝玉倒退几步,赶忙离开。
凭着记忆,他步行到原先蒋玉菡所置买的城南的宅院,只见朱漆大门紧闭,几簇榴花探出院墙,墙内似有女子嬉戏之声。宝玉在门前徘徊再三,终难启意扣门;忽见前方有人观望,满面狐疑之色,扭头便走。却被那人一声喝住:“站住,你是何人?无故窥人宅院,非奸即盗,我乃本地里正,快快随我见官!”奔过来一把将宝玉拖住。唬得宝玉魂飞魄散,大声争辩道:“你且放手,我是这家主人的亲戚,来找人……”“亲戚?蒋大善人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亲戚?!你定是盗贼,见我拿你才冒认人亲,随我见官去吧!”“大哥放手,我真是来找人的!”“哦?你可知这家主人大号怎生称呼?你找的又是谁?”“我找蒋玉菡,我是他的远房亲戚。”那里正听罢也道:“也对,待我扣门问问,你可是他家亲戚?”里正上前扣门,门开后对开门的小丫头子说:“烦禀蒋大善人,说里正王五求见。”小丫头说:“请大人改日再来,老爷今日去城中办事去了。”“那就烦请太太出来看看,这里有个人在此偷窥多时,被我抓住后说是你家老爷的亲戚,请太太认认是亲戚否?如若不是,我即刻带他见官。”小丫头狐疑地看了宝玉一眼,匆忙进去禀报。不一会儿,从院中走出一位衣饰华贵的美妇人——正是袭人,问里正道:“王官人带来的人在何处?”里正一指宝玉:“就是他,请太太认认是贵府亲戚不是?”二人一对视,宝玉满面惭愧,袭人喜出望外,惊呼一声:“宝玉,我的二爷,怎么是你?!”一把抱住,似觉不妥,又松开,嘱小丫头扶进屋去好生伺候茶饭。又对里正说:“多谢王官人,使我们故人得以相见,请进屋吃茶。”“既真是你家亲戚,王某就放心了;蒋大善人不在家,茶倒不必了,王五告辞。”袭人又道:“也好,待老爷回来得知此事,定会亲到府上致谢。”回身关门,进入内屋,看见宝玉,仍要以奴婢之礼拜见,被宝玉扶住。片刻,小丫头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伺候宝玉进食。从重新入世以来,宝玉哪里吃到过如此精美的食物?所入口者虽是寻常稻米菜蔬,宝玉却甘之如饴、如获琼浆。吃喝完,又有一小厮来伺候他沐浴更衣、入寝。
宝玉自去安睡,不多时,下人禀报“老爷回来了”,袭人忙迎出去,告诉玉菡说:“好叫老爷高兴,今天咱们家里又来了一位故人。”玉菡问:“是谁,让夫人这么高兴?”“宝二爷来了。”“真的?却在何处?”“正在客房安睡。”“太好了!可告诉了两位姑娘?”“还没有,等宝玉醒了再告诉她们不迟,不然她们也要寝食难安了。”“正是。”袭人又问:“你今天去,可打探到消息没有?”“正要和你说,今儿也巧,正碰上了宝二奶奶的丫头莺儿在街面上买东西,她告诉我,说二奶奶和珠大奶奶上年秋天就去邻县的竹溪镇投奔薛大哥去了。因走得匆忙,亲友们谁都没有告知,就他们几个丫头、小厮知道而已。”袭人默然无语,自忖在宝钗跟前,自己虽无名分,然宝钗待自己如同亲姐妹一样,比别的丫头更高看一眼,现在贾府败落,自己断无落井下石之心,更时时感怀宝钗的知遇之恩,便说与蒋玉菡知道。那蒋玉菡原本是宝玉的知交,素又惜老怜贫、广结善缘,在乡邻中有“蒋大善人”的美名,怎肯不尽心尽力?因此,自宝玉离家、老人去世后,玉菡夫妇对宝钗、李纨等多有帮济,谁知近几次去,却是人去楼空、不知去向,不想是去了薛大哥处。当晚,玉菡又备了一份礼到里正王五家,聊表谢意。
却说宝玉黑甜一觉不知睡到何时,醒来只见满窗艳阳,窗外燕雀叽啾,不知身在何处。下床移步,却一阵眩晕,扶桌而立。门外一个小厮推门进来看看,喜道:“贾老爷昏睡两天了,太太吩咐,待贾老爷醒来,就急去禀报,还命厨子做粥呢。”飞奔而去。宝玉这才想起是在蒋玉菡家。
一会儿,外面响起脚步声,玉菡夫妇走了进来,重新见过,极其亲切。落座叙及往事,无不唏嘘感叹。袭人忽道:“你看,宝玉醒了,倒忘记告诉她们二位了!”朝小丫头一努嘴,小丫头抿嘴一笑,退出报信。宝玉心中纳罕:原来在此还有两个故人等着见我?却不知是谁?片刻,一阵匆匆的脚步声停下,前后进来两个人。前一个定睛观看宝玉片时,小嘴一扁,上前抓住衣袖哭出声来:“爱哥哥,真的是你?我还道今生再也见不到你了……”宝玉如痴了一般:“云妹妹?云妹妹……”泪珠不断滚落。袭人一边拭泪,一边说道:“还有一位没见,你们兀自先抱头痛哭了?”二人羞赧擦泪,宝玉方看见门口还站着一位带发修行的尼姑,正是妙玉。
正是:红尘新词赋旧弦,世事沧海成桑田。
昔日离别空抱恨,今朝重逢亦是缘。 |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