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孩子本身的原因,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就孩子本身来说,造成他们学业落后的原因有:
(1)思维方式没有及时转变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初中生则需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孩子升入初中,如果思维方式没有及时转换,或者思维方式用错了学习对象,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那么,什么是形象思维呢?这里不妨以写作文《我的妈妈》为例。首先,要去想妈妈在故事当中的形象,她的表情、动作、睑部、眼神、眉毛等都是什么样的,达到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画面的效果。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生动的、形象的。这种整体充满画面感的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一句话,形象思维就是先建立形象,再用词汇去描述形象。
孩子懂得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就容易把语文学好。然而,有的孩子省略了形象思维的过程,提笔就写,当然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一节课下来,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几个字(当然,这也有孩子词汇贫乏的原因)。于是,得到的体验是作文很难。
升入初中,如果抽象思维没有及时建立,首先波及的是数学学科的学习。例如,初一数学“字母表示数”,有的孩子用形象思维去理解字母“a”,看到的是表面现象,是没有符号的“a”。而省略符号的非零数,就是正数。按这个逻辑推理,孩子自然把“a”看成正数,然而这却是大错特错的。又因为这个知识点是初中数学的重点,所以,这个时期的试卷基本上是围绕这个内容出题,孩子当然不会得高分。
此时,如果老师、父母误认为多做题、多练习可以纠正错误,就会多留作业、频频考试。这种状态下,考试越多,失败就会越多。孩子经历的是屡战屡败的心理体验,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思维方式没有及时转换,还极易导致孩子掌握的知识与智力的发展脱节。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孩子在低年级学习得很好(不是父母帮助的),掌握知识并不费劲,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起来却愈来愈困难了。这时,孩子掌握、积累的知识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使他越背越吃力(本应知识越多越轻松)。
(2)压力过大
提到这个话题,可能有的父母会说:他有什么压力,整天就知道玩,不是上网玩游戏就是看电视,根本没有学习意识。
其实有的孩子不是没有学习意识,而是学习的意识太强了。他感到学习很重要,学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但自己又达不到要求,心理压力大。这种孩子,每每想到自己不良的成绩,想到自己不会做的习题,就会感到心悸,感到恐惧。所以,他们会用看电视、玩游戏、找朋友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释放或减轻压力。有一位老师在名师辅导网数学栏目做主持人时,常常看到孩子们的大声疾呼:“我数学学不会了,怎么办呀!老师帮帮我!”“快考试了,我还什么也不会呢,我该怎学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可见孩子不是没有压力。
不仅学习落后的孩子学习有压力,学习较好的孩子压力更大。有一个普通学校的男孩,平时学习成绩是中上水平。一次期末考试偶然考了年级第一名,于是老师表扬他的进步,父母希望他能保持名次,一时间他成了家庭、学校的焦点人物。他的压力大了,感到自己很娃再考第一,情绪明显焦躁起来。越临近考试,他的情绪越暴躁。直到有一次上物理课,他和老师发生了冲突,以此为由,他放弃了物理学习。当然其他学科也受到了影响,期中考试他除物理交了白卷,数学也因最后的大题不会,感到达不到上次的分数而放弃了作答。两科零分把他从总成绩第一的位置拉到了末位。他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不是没有能力考第一,而是拒绝考试。看来,过度的表扬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3)认识问题
现实当中,常常有这样的孩子,只要提前预习了,上课就不好好听讲。这样的孩子对学习认识得很肤浅,认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不然,学习是一个深刻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到了初中,仅凭课上听懂、课下完成作业是不行的。
肤浅的表现一,认为听明白了,没有问题,就不用复习。而实际上,人的大脑记忆曲线是呈下滑态势的,一天不复习,记忆会损失近半,一周不复习近乎忘光。为保持记忆,一周至少要复习四次,这样到考试前不用费力复习,稍微归纳总结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而对学习认识肤浅的孩子,平时不复习,到了考试临时突击,一切从头来,学得很苦却不见效果,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会厌学。
肤浅的表现二,认为有问题是没学好,没问题是学好了。实际上没有学进去才没有问题。爱因斯坦曾把学问比作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圆外是未知的,圆周是问题。可以看出学问越多,圆面积越大,圆周越长,即问题越多。反之,学问越少,圆面积越小,圆周越短,即问题越少。如果一个人无知,圆退化成一点,圆周不存在,也即没有问题。例如刚出生的婴儿,肯定不会有问题。
随着年级的升高,有的孩子发现,尽管自己付出了与别人一样多的努力,并且能力上与别人也相近,但在某些学科上得到的却是与别人不同的评价,这标志着自己在这些学科上学习能力不足。
这时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努力和能力看得同等重要,而是改变了态度,认为经过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能力低,因为只有能力低的人才需要努力。为了保护自我价值,他们宁可在某些学科上放弃努力,以避免自己的糟糕表现可能被归于低能力。有的认为不付出努力的学习失败,是懒惰或学习没用功,而不是缺乏能力。他们宁愿被认为懒惰,也不愿意让人家说无能。在一个学习风气不良的班级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会受到歧视,被认为他们除了学习外,什么能力都没有。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不少孩子放弃努力学习。
(4)青春期的烦恼进入了高峰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这仅是一个借口,谁不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我们那时也没像现在的孩子这样难教育。这话没错,时代不同了,青春期的表现形式也大不相同。
我们那个年代,生活还不富裕,社会比较单纯,所以,不像现在的孩子,营养过剩催发早熟,社会负面影响刺激诱发早熟。例如女孩月经、男孩遗精都比过去有所提前。
从心理上看,过去的孩子兄弟姐妹多,家务负担重,家庭需要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分担一定的烦恼和忧愁、担负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以说,过去的孩子心理成熟早于生理发展,或是同步发展。
现在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多数是在溺爱娇惯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便是生活拮据的家庭,父母也把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重担一肩扛,宁愿自己被压垮,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孩子在这样重点保护之下,心理是幼稚的,没有一点责任感,只求索取不会奉献、只会享受不会负责。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
但在社会负面影响下,性朦胧意识却提前得惊人。所以,现代孩子的青春期,内心矛盾的激烈,内心冲突的尖锐,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无法感受的。这个阶段,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孩子学业落后。
有一个重点中学的孩子,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处在中上水平,到了下学期,成绩明显下滑。这个孩子品质很好,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但为什么学习没有效果呢?父母、老师归因于孩子的脑子闷,对问题理解得慢,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个问题就突显出来了。直到有一天,孩子把他爸爸叫进自己的房间问: “爸爸,你在中学有女孩子追吗?”原来,这一时期,孩子一直受到班里几个女孩的干扰,生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认为,初中生谈恋爱是不道德的;但另一方面,青春期的性萌动,他又排除不了异性的吸引。特别是,目前的中学生以“有异性朋友为荣”,认为这是显示自己能力、本事的一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他处在激烈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内心深处在痛苦的挣扎着,怎么能专心学习?
由于这是一个民主的家庭,孩子在困惑中求助的是父母,自然得到了正确引导,没有向歪路上滑去。然而孩子如果求助的是同伴、同学,就很容易落进不良的小团体之中,将来的发展不堪设想。
2.预防和补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