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调”到“多色调”的转变 ——永昌县河西堡镇镇区深秋绿景小记 本报记者运主伦 深秋,经212线路过永昌县河西堡镇,数百亩的樟子松郁郁葱葱,大片的柳树、国槐等苗木风姿绰约,扮亮了河西的秋天。 国防林内数道密不透风的火红红柳,在秋风中摇曳,和其他树木并肩组成一道五彩长城,把镇区和化工园区隔离开。 首次试种的连片荞麦,举起粉红色的花朵,让原来夏收后光秃秃的土地变得绚丽多彩。 生态和工业并重,昔日的工业大镇从单一的工业灰色调变得五颜六色,让人眼前一亮。 土地长出小森林 原来,河西堡镇周围的农田,夏收过后,一把火烧得地里光秃秃的,很是难看。 深秋,在河西堡镇东面212线旁,200多亩地的樟子松生长得郁郁葱葱,停车放眼向东望去,新育的柳树、国槐等树苗一片墨绿。树木代替了大麦小麦,终年一片绿色。 河西堡镇河西村的书记张俊仁说:“随着河西堡镇对绿化的重视,苗木市场的增值潜力越来越大,许多企业投资育苗产业,就是看到了河西堡镇发展生态的商机。”现在,育苗产业已成河西堡镇农业的新亮点,全镇树木育苗面积达到1000亩。育苗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产业。一片片人造“森林”,不但成为该镇的天然绿色屏障,更发挥了为农民增收的优势。 河西堡镇党委书记张爱明说:“在政府引导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的育苗产业,有许多独特之处。调整种植结构,改变了原来农村以小麦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生态效益明显,林木育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污染等作用突出;促进土地流转,苗木种植对环境适应性强,为农村土地流转开拓了新渠道,带动了镇区贫瘠土地和边角地的开发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林木育苗产业不但为农民带来每亩650元的土地租赁收入,还让农民在种植、管护苗木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每亩1500元的劳务收入;缓解农业用水矛盾,林木育苗产业节水、抗旱,可以错开农业用水高峰期,有效缓解了农业用水压力;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林木育苗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民走出一产,投身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单调色变成多色调 原来,进入深秋,土黄色就是河西堡镇区的主色调。现在,色调变得五颜六色。 从化工园区驱车向镇区行进,数公里长的国防林绿化带“一”字排开,数排火红的红柳,和绿色的杨树国槐,组成一道五彩的生态长城,把化工区和镇区隔离开了。河西堡镇绿化大队队长王有军说,仅隔离化工园区和镇区的国防林绿化带今年就新种树6万株,长约50公里。这些树木就是河西堡镇的生态屏障。 “今年雨水多,树木长得茂盛,许多树木的新芽一年长到了2米多长,原来一年只生长1米多长。这主要得益于今年绿化带内全部采用滴灌的原因。”王有军说。 今年,河西堡镇采取“抓大头、凑份子、AA制”的方式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形成煤化工园区绿化带、国防林绿化带、金福大道绿化带、212线绿化带等4条生态屏障,提高了镇区绿化率,缓解了工业污染带来的压力。在住宅小区、道路旁补种1万余棵树木,完成国槐、垂柳、新疆杨等各类苗木种植5万余棵(株),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8.8%。 现在,走在河西堡大街上,街道虽没有很多参天大树,但一棵棵小树仍迎风摇曳,扮靓了河西堡镇区的秋景。 无心插柳柳成荫 深秋时节,曾光秃秃的河西堡镇寺门村的土地上,长出了盛开着粉红色小花朵的荞麦,吸引了许多市民看风景、拍照留念。 今年夏收过后,寺门村首次复种了80多亩荞麦。寺门村主任王泽鹏说:“每亩的荞麦收入能达到1200元,种植荞麦不仅能美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为金昌提出的‘西北花都’尽一分力。” 据了解,荞麦生长期短,只有60天,但花期长,盛花期一个月,能为河西堡秋后黄色的土地增添色彩。夏收后,荞麦播入后,基本不用浇水,仅靠秋雨就能生长,每亩成本只有60元。 这种看似无心之举,在河西堡镇的生态建设中随处可见。 在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院内,绿化带的花池中,尺把长的草鱼在游动。发电使用后的尾水,浇灌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沙生植物。 在河西堡镇政府办公楼的西面,有一片空地,曾经准备要修建筑物。但考虑到河西堡镇不缺建筑,少绿色,镇政府便决定把这一片空地腾出来,全部留为绿地,将征地拆迁土地上的树木全部移栽过来。一年多时间,这儿绿树成荫。 今年,河西堡镇出台了一项“土政策”,每个村委会都要完成“千棵树”计划。寺门村主任王泽鹏说:“今年,我们把领到的树木种在村委会周围,补种到高速公路旁的绿化带内。既绿了家园,又完成了镇上的任务。” …… 一片片绿色,把昔日的工业大镇装扮得五颜六色;一道道绿荫,把生态理念注入工业机体。河西堡镇变美了,变得更加炫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