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393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昌民俗—踩高桥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609

帖子

194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6: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秧歌由古代的“村田乐”演变而来,它是表现农业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有浓厚的乡土味。传说宋代的城市中,各行各业行会组织和农村的“同乐会”,都有自己的民间舞队,每逢灯节,就在街头巷尾表演“秧歌”“跑旱船”“竹马儿”等节目,这种活动已成为民俗,至今仍在我国城乡流传。高跷多在秧歌、旱船、竹马儿表演后出现,还配有一些丑角,扮相丑陋怪涎,表演滑稽幽默,以嬉笑逗乐,插科打诨表现角色性格,制造节日欢乐气氛。 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高跷(高者一米多,低者三四十厘米)按照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套路,或行或走,或演或唱,给人一种动的艺术享受。 高跷历史悠久,远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列御寇写的《列子。说符》中就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它的表演艺术后来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艺术结构也臻完善,成了庙会佳节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高跷不拘形式,花样繁多。从创始于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张掖农村各村、寨、堡秧歌来看,在表演队形上有大小篱笆,巡回插花,蒜瓣子等。在表演技巧上,集体技巧有“堆山子”、“拉骆驼”“叠罗汉”,个人技巧上有背剑“张翁背张婆”“蝎子爬”等。 高挠中的丑角,虽是秧歌集体舞队的附属部分,但却表 现着有趣的民间传说,折射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情趣。譬如常见的丑角蛮婆蛮汉和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稀妮翠,就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造福大众,驱疫逐邪者的赞美及对通情达理,与人为善者的讴歌。在秧歌表演中,蛮婆戴黑水沙网子,示其豪侠不凡;两耳挂孔辣椒,示其双喜临门;她穿宽袖白布衫,貌似大肚女人,示其有儿有女,她左手握面杖,表示镇邪气;右手拿羽扇,表示驱臭气,干干净净过春节。蛮婆的整体装扮,含有福禄寿喜的寓意。丑角的表演大多不受秧歌节奏制约,自由穿插于秧歌队列的前后即兴作戏,调情逗趣,引入发笑。使秧歌表演气氛更加热烈。 欢欢喜喜迎新春。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