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者道之华 ——读过《红楼》的一点歪想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提出,崇礼是能够使人们行为规范、内心诚敬,甚至是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对于礼的解释可以很简单,亦可以非常玄奥,总之,可以简单地将它解释为:“符合道德和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交往仪态。” 现代社会,必要的礼仪规范,也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儒家确实重礼,孔子本人也很重礼,所谓“向老子问礼(这是道家的说法,其实估计是孔子去找当时作为周室守藏吏的老子借这方面的书吧)”、“入太庙,每事问”等等典故;他还说过“克己复礼”、“汝爱其羊,我爱其礼”等等“语录”。 不过,孔子自己又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面礼也只是“艺”的一个方面,孟子也主要是宣扬“仁义”,可见,最初礼并不代表儒家的核心思想。 但是,到了西汉,一部《礼记》几乎已经把礼的内涵扩充到了对宇宙万物、人文社会无所不包的地步。汉朝儒生之所以如此崇礼,这可能是出于刘邦看完叔孙通主持演礼后,说的:“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那样一句话吧。 总之,从此后世的古代世俗社会,似乎重视礼仪比重视道德仁义更甚。 道家却有些排斥这个礼,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里把礼看成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是因为人们在丧失了内在的真理、智慧、仁爱、正义以后,用来骗取信任,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东西。 道家为什么这么鄙薄儒家视为珍宝的这个礼呢?恐怕还是担心人们因过分崇礼,变得只追求虚华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实质。 道家贵真诚,重本质,反对虚伪做作、扭曲人性的东西。庄子就认为,参加丧礼的人,自己不想哭,非要按所谓礼制去哭,还不如“鼓盆而歌”——当然这也有些过激了。 不过,看了《红楼梦》第3回,的一个场景,突然觉得,道家对礼的蔑视,恐怕还是含有一定的深刻道理的。 在《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且不说沿着黛玉第一天来到贾府的足迹,描写了多少该站哪里、坐哪里的细节,特别是有这样一段描写,简直就是对贾府这样的古代封建大家内宅礼仪的一个特写镜头:“……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这里面,最重点引我深思的是这一句:“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从古代家礼的角度看,这是儿媳、孙媳谦恭细致地孝敬上一辈的礼仪。 但是从古代封建社会的整个礼制角度去看,这里面有3个关系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王夫人实际上是名誉上的女家长,贾母是“退居”2线的德高望重的家族精神领袖,王熙凤是真正家族内财政掌管、治理事务的实权人物。 从这里可以看出礼在古代对于人性中的善与爱以及尊重这一面的促发、约束作用,不管你地位如何,也不管你实力如何,大家按礼来排定尊卑秩序。 不过,这礼仪的作用却存在个大问题。 正如第2回里,冷子兴所言:“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有影射封建王朝兴衰的意味在里面。 地位高的,该主事的人不是忙着玩乐,就是懦弱懒散,甚至有的自顾自修道,反正没有一个人把心真用在朝政管理上,而实际运作全部交给下面的“信得过的人”去玩,也不亲自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却又要赖着尊贵地位不放,这样下去,到时候那些“信得过的人”,或变成权臣倒逼主子,或中饱私囊排除异己,最终王朝给玩没了,恐怕谁也尊贵不起来了。 这就是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崇礼所带来的名实不符——尊贵的地位与实际控制力的脱节之后将会引发的深刻危害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