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36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为何遭禁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393

帖子

123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0:5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为何遭禁


《红楼梦》遭禁的原因,最主要是“诲淫”,有位清人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摹痴男痴女性情,其字面绝不露一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矛也。”

其实这一说法比较牵强,正如作者曹雪芹在小说第1回所说:“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

而他这部,正式要避免“悔淫”的,是要达到“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而且整部《红楼梦》在大多数读者看来,要论促进产生淫欲的感觉,那还真不多,更多的应该是:对纯洁的爱情赞美和悲凉的世事的感叹。

当然,还有“污蔑满人”,“软化仕宦”等说法,然而,近来读之,感觉后两条比较靠谱,其实最关键的是,《红楼梦》里暗藏着乾隆的身世之谜。

首先,开篇的时候,说贾宝玉是一块大荒山的顽石,无缘去补天,其实这里暗讽刺努尔哈赤带领的满族,当年被明朝册封,但其实得不到信任之事。

贾宝玉其实射影乾隆,乾隆的乳名叫“圆寿”,而贾宝玉的玉石上刻着“勿忘勿失,既寿永昌”,还有,宝玉的父亲叫贾政,恰恰又在射影雍正。

小说把荣宁二府说成是贾家,贾,实际上就是“假”的谐音,意指满清不是中原正统,王位是假的。

然而,小说中不时提到的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个没落的甄家,其实是暗指朱明王朝。甄家的祖籍金陵。康熙在大清江山稳固之后,对朱明王朝的后裔还是挺宽容的,史载: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在小说第93回“甄家仆投靠贾家门、水月庵掀翻风月案”中,描述甄家的仆人来投靠贾家,就是暗指的事朱明王朝的一些文臣、武将们最终都投靠了大清;在第114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中更是暗指一些朱明王朝的后裔,很多已经效忠大清,有的被编入了正白旗。

但是,小说中却一再暗喻,贾家还是“假家”,这自然会引起清朝当权者的气愤。

更讨厌的是,小说里总提有个甄宝玉与贾宝玉一模一样,射影了大清也正将如当初的大明一样,走向腐败,王子的性情随着代代相传,渐近乖张。

小说把“王家”放在金陵,也是在暗指,中原正统的王室是朱明王族,这也当胸戳中了满族当权者的疼处。

最要命的是,小说为何老要去扯一位贫贱的刘姥姥?这其实是在讽刺乾隆的生母是位地位卑下的汉族女子。

在小说第6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就说:“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且听细讲。”

把刘姥姥作为叙述整个荣国府的“头绪纲领”,可见其实此人的重要性。

刘姥姥姓“刘”,汉族人之所以被称为“汉人”是出自刘邦建立的,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兴的西汉王朝。而且,这一回的前半句,“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又在射影乾隆被怀上的过程,其实是出于雍正的一次偶然偷欢。

有一种传说,说乾隆的生母其实是雍正的一位粗使侍女,据说这位侍女亲娘家是在承德,家里头穷,雇不起仆人,她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到了市面上卖酒,卖浆,卖饭食,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到了北京,正好赶上选秀女,她混到里头就参加选秀女了,结果就被选上了,分到雍正的王府,做了雍正王府的粗使的丫头。恰好雍正病了,病得很厉害,她就日夜伺候,几个月之后雍正就好了,好了之后嘛,就和这个丫头住在一起,后来怀了孕,生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乾隆。

小说中说刘姥姥家就在京城郊外,这也是一种射影。

小说中关于此事最有趣的、也最关键的一回,是小说第39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这“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句正是借写宝玉好奇刘姥姥故事中大雪地里抽柴禾的红女孩的根源、归宿,射影乾隆在怀疑自己的身世问题。

小说这一回中,刘姥姥莫名奇妙的讲了“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大雪天来刘姥姥家外抽柴禾,这样一个荒唐的故事。

那时乡下能穿绫罗绸缎的不多,这正好射影了乾隆的生母,由烧火做饭的粗使丫头,怀孕生了乾隆,进而被赐了大量钱财,遣送出宫的事体。而宝玉对此事的刨根问底,表面上市描写他对女人痴呆的爱,实际上是暗指乾隆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他七下江南,也是传说他在找这位生母。

小说这一回,说刘姥姥正说到这里,忽然贾府有人报马棚失火,刘姥姥就被打断,再不能往下说了。

怎么好好的会要安排这样一个情节呢?随便安排别的,打个什么茬,也能叫刘姥姥不继续说啊?

而这恰恰正是作者曹雪芹的苦心所在。要知道,满清是靠马背打江山的,如果此事一旦说出来,那么就是江山不稳,后院起火,这一暗喻十分关键。

在小说第41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刘姥姥像表现得个老小丑,又恰恰射影了关于乾隆生母的另一传说,胡适先生在《胡适之日记》中,抄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说江南有一个人,这家有个女孩子,到了承德,这女孩子名字叫“傻大姐”,后来这个女孩子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乾隆。且这一回中,刘姥姥酒醉不安排误入别的地方,偏偏误入怡红院,还在宝玉的床上睡了一觉,表面上是在搞笑,其实是暗指乾隆与汉族女子有亲缘关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仅仅为了搞笑,安排误入潇湘馆,岂不笑料的反差更大?

最后,小说第113回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凤姐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刘姥姥这一情节,以及前面提到过的,第114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中甄家复兴的情节,又射影了满清最终会被汉族同化,其结局必将灭亡,中原“王道正统",终归还给汉族,这一历史趋向。

如此一来,怪道当时的大清统治者,一定要禁这部书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