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38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说新语”当休矣

[复制链接]

135

主题

135

帖子

43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13: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说新语”当休矣
《世说新语》的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大臣向他报告灾情,他反问道:“无食,百姓何不食肉粥”。无独有偶,据报纸报道,某省会城市一所比较知名的中学,面对8种常见农作物,该校抽出的一个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能认全,不少农作物还被张冠李戴,弄出了不少笑话,如:把小麦当韭菜,把玉米当莴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于惠帝,亦当之无愧,必竟傻子皇帝独一无二!可放在时下孩子们身上,尤其为数还不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沉思。这全是孩子们的错吗?答日:非也!而要见到这些东西真的就很困难吗?其实孩子们只要到乡间走一圈,可以说随处可见。可城市的孩子又哪有这样的机会,除了学校就是家,再有就是各种学习班,典型的“三点一线”。以前学校还时不时地组织郊游、野炊、参观农业生产之类的活动,可近十年来却在好多地方都统统砍掉了。在老师和家长们看来,分数才是孩子的命根,只要让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绩,可以穷尽一切手段。而诸如到郊外亲近自然、体验生产生活之类的活动又不能给孩子的卷面加分,纯属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如此一来,孩子也许能收获不错的成绩,但失去的呢?众所周知,在人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旦脱离了劳动生活,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则往往会带来诸多问题,甚者还会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不甘居于人之下;不把别人的成绩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首先当作是对自己的威胁,从而不择手段地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等等。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投毒案,哈尔滨一大学生间谍案,中国留学生在美施虐同胞案……这样的例子怵目惊心!在给我们事业带来损害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家国,家国,家是国的基础!做为一名曾经的教师,由此我想到了“家教标杆”曾国藩,想到了他的箴言: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起床,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才起来,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读圣贤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学就不知道。我们第三个地方姑且算做到了,可前两个地方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家,国家,国是家的保障。做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基层干部,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教导,想起了美国“西化”、“分化”中国的险恶用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美国国内的保守势力和所谓的政治“精英”,日益把中国视为对美国霸权利益的巨大挑战和最大的潜在敌人。为了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制定了《十条诫令》。第一条即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我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勤劳刻苦的精神。如今,从学校层面讲,大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社会层面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上述种种让“仇者快,亲者痛”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培养下一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出发,全力推进高考改革,为教育的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昨天,教育部又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
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欣闻之,笔者拍手叫好!天佑中华!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