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436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日话三伏

[复制链接]

71

主题

71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2:4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夏日话三伏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之后,进入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两个节气,一直到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在四节期间又有“三伏”的出现,这真是节中有节节相连,错综复杂,让人眼花缭乱。那么,为何其中又有三伏之称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信,你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一定是会感兴趣的。   

  原来,“三伏”虽然不在二十四节气之列,却也由来已久。在《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这说明我国农历中传统节气夏天中的——三伏,早在春秋时代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就有文字记载了,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俗话说,“夏至三庚便是伏。”三伏,是我国农历中传统的杂节之一。伏,是藏伏的意思,《郊祀志》中“作伏祠”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伏天,此是三伏的总称。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这是按照我国农历规定,用古代“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  

  这里的庚日,是指“干支纪日法”日序中的一天,每一个庚日相距10天,中伏与未伏之间,可能相距10天,也可能相距20天。如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就相距20天,在立秋之后,就是相距10天了。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如果第一日,为甲子;则第二日就为乙丑:第三日,为丙寅……以此类推,六十天为一轮,循环往复。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15年入伏时间为:公历是7月13日,农历是5月28日;出伏时间为:公历是8月22日,农历为7月初9日。    

  伏日,亦称伏天。古代也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因此,伏也是夏祭名(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赐从官肉(伏天,皇帝下命令赐肉给他身边的官吏)。”   

  现在入伏时,在北方民间仍保留着有吃黄面饼的风俗,还流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里头吃鸡蛋”的说法。   

  其实,夏天吃面条几乎是所有北方地区不成文的习惯,这是因为面条烹调起来简单方便,而且做成凉面,过个水,能吃得更为凉快。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上那样的吃法,在农村是很难想像的,因为那时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着炎热的伏天,人们越来越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生活中的每一天,“夏季暑湿,适宜清补”的口诀朗朗上口。在饮食方面汤茶、新鲜果蔬不断,食物以易消化为主,并适当增加营养成份。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署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直到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在时间上,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尤其中伏更热,民间有“小署不算热,大署三伏天”和“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农谚。唐人张守节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因此,方北广大地区的农村在入伏前就已铲镗完毕“挂锄”了,农民早晚沤粪或搞副业生产。当然,现在可就不同了,年青者绝大部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了。由于天气炎热,学校要放暑假(伏假)。甚至连鸡鸭也大都不下蛋,开始“歇伏”了。这真是: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中肠。   

  安得万里风,飘摇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又有诗曰:“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可见,三伏天是多么的炎热,有时真是让人有点吃不消。   

  然而,它却又是非常美妙的。如果说春华、秋实、冬永恒;那么,夏就是繁华与茂盛,有道是“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原因就在于此。   

  你看,三伏天的繁华茂盛来源于翠翠的绿,此时显得无边无际的汹涌澎湃。近处是稍淡些的草绿,翠绿之中饱含着奔腾的生机;而后是深沉的绿,充满激情而不张扬,翠绿仿佛嵌了进去;远处是与天相接的墨绿,绿得透骨但并不黯淡,成熟中蕴藏着远大的志向,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激发着昂扬的斗志。   

  你听,三伏中的天籁之声。“知了,知了……”“福——得——喽,福——得——喽……”“哇友,哇友,哇——,哇友,哇友,哇——……”多么熟悉的声音,人们百听不厌,因为这声音使人陶醉。知了的寿命只有这么一个夏季之长,随着它那不懈的歌声,将活力激情完全献给了夏秋间的三伏天。以它那特殊的方式对其表达了无尽的热爱,歌颂它为万物生命茁壮成长而做出的巨大贡献。   

  你闻(嗅),来自于三伏天大地之味。它来自于河湖边,树木中,山草、野花间,来自于此季的每一个角落。有泥土的芬芳,有密林的浓香,有山草、野花的幽香,有湖水,河水的淡雅,还有阳光的火辣与温暖。当你处在这样的味道笼罩之中。会无法用语言来极准确生动地描绘繁华、茂盛之季,因为它本身就让你陶醉于其用绿的墨写成的诗中,用蝉曲谱韵的享受之中,用香味来营造的气氛之中,永远回味无穷……。   

  正是在这炎热的三伏之天,人们还是像平常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正像三伏天的阳光一样,为整个社会散发着强烈的光和热。   

  你看,一支支劳动建设大军在他们的挥汗如雨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