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42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废墟到悲剧之美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9

帖子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5:1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废墟到悲剧之美
天地间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本就是一场漫漫征程,我们在大地上匍匐前进,一代代文人墨客留下千古传颂的文章佳句,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细细阐述以废墟为代表的文化形式之美,继而延伸根植中国文化传统揭示了到历代文人作品中对大团圆结局的偏爱,却抒发自己对悲剧之美的偏执。   

  开篇,余先生直抒胸臆“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多少人在废墟中感受到岁月的变迁时间的荒凉,然而多少文人又曾寄情于废墟,吟咏着满腔怀古情思,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前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愤慨,后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   

  废墟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的美如何在文人心中产生共鸣呢?江山轮转,朝代更替,新的废墟不断掩盖旧的废墟,它只是一种简单的代代层累,还是有其更深的价值意义?余先生用文人特有的敏感气质与深厚笔触层层抽丝剥茧,“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转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因此废墟不单单只是代代层累而已,代代层累不会成为历史,废墟却会成为历史。废墟从来不只是一种存在状态,不只是一片繁华落幕后的荒凉。废墟是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起点,在一片荒凉背后却潜藏着蓄势待发的蓬勃力量,更新的营造将以此为基地。   

  然而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平心静气去欣赏废墟之美,更无心去领悟废墟背后承载的精神文化。放眼望去,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建筑不断被翻新,旧的不断被推倒,新的却不能牢固立足。属于我们历史记忆里的废墟越来越少,坍圮的古城墙被用钢筋混泥土加固,老旧的建筑被刷上新漆.......   

  近代以来,外敌入侵,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国人饱受凌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争取终于独立,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物质丰富完善的时代,可是我们却无法接受我们这个民族记忆里的伤痕,我们害怕残缺,努力缝补努力掩盖,这也显示了我们骨子里的不自信。   

  我们以为物质的完善足以掩盖废墟,以为我们的心灵不需要那样一片空旷的废墟,不过在用物质丈量精神,暴露审美的缺失和精神的匮乏。   

  余秋雨先生这样谈到废墟的美感“废墟是一种形式美,把剥离大地的美转化为依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作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废墟的美在于它的真实。它残缺,它荒凉,它充满遗憾。   

  可是它不矫揉造作,它显示了时间的衰老,它展示了人生的遗憾,“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么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作了。”   

  废墟的残缺和荒凉,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不由得想到,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起津津乐道的大团圆结局,悲剧结局是否另有一番它独有的美感。   

  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将人生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透过历史,看到近代中国人的结局是悲伤惨烈,是长歌当哭,是撕心裂肺。一张定格在某点的老照片,那些绝望甚至麻木的眼神会告诉你,他们是怎样的命运。那迷茫空洞的眼神将回望历史的人的心捅上千万刀,直至血淋淋的一颗心遍布千疮百孔.......   

  在乱世中流散的黎民,生死早已不是自身能够决定的,他们的人生早已如同蝼蚁,匍匐在这苍凉的大地上,早已丧失最后一丝人格尊严。   

  国破家何在?何处寻团圆?中国人总算不再庸俗地停留在大团圆的结局,无论是针砭时弊的作家笔下讽刺尖刻的悲剧故事,亦或是小资格调的作家笔下的爱情悲剧,无论是呈现大时代背景下社会的悲剧,还是展现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宿命,都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联想到张爱玲的小说,张尤以写悲剧见长。我们可以从她小说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压抑气息,也要承受随时到来的悲剧终结。   

  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打破了悲剧与喜剧的形式表现,团圆在她那儿未必就是喜剧意味,悲剧不必非得劳燕分飞。但她寥寥数语描绘的悲剧结尾总让人感受到独有的苍凉之美。   

  在《倾城之恋》中一个城市的沦陷最终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可是“柳原将他的绵绵情话留着同别人说去了,现在流苏是他的太太了”,一句话点破了结局的悲剧色彩,团圆中渗透的却是白流苏这个人物未来无尽的落寞。   

  有时候,悲剧的确较喜剧更有深度和力度,如同余先生在书中所言“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因而比起辉煌的宫殿,废墟却更有一种悲壮深沉之美。   

  因而比起团圆的喜悦,团圆背后渗透的无尽落寞更有种凄凉之美。   

  我们若要变得大气,就不应将所有废墟驱逐,勇敢面对这个民族曾有的伤痕。掩盖废墟,假饰天真是对自我最残酷的惩罚。   

  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正是那些不完美,残缺和遗憾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一生。   

  悲剧没有摧毁废墟,没有掩饰真相,没有选择退缩,没有选择忽视,它教我们直面人生,勇敢面对残缺与遗憾,因此具备了震撼的力量和深沉的美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