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10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邋遢衣冠,干净肚肠

[复制链接]

129

主题

129

帖子

4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0:5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晋代文化人崇尚清谈,常常是:邋遢衣冠,扪虱论道,竟为时尚。   

  那个时代讲究门阀、士族,所以不在贵族之列的文人们,自然就清高些,平常人很难勾通,以致目空一切。竹林七贤诸人,就很不合流俗。   

  阮籍的母亲死了,嵇喜来吊孝,阮籍理都不理,且以白眼相对。嵇喜灰踏踏回到家里,跟弟弟嵇康说起这事,嵇康就带一坛酒一张琴,前去吊孝。阮籍以青眼相待(即垂青)。而嵇康不去以俗套吊唁,只是鼓琴吃酒。他深知形如枯蒿的阮籍的内心。他的丧母之痛只不过不愿表露而已。所有的苦楚都在酒杯中,琴声里。     鲁迅的朋友范爱农,颇有魏晋遗风,平时言语不多,不与凡俗人交流。其实他疾恶如仇,一腔爱国情怀。在怀念范爱农的文章里,鲁迅有这样的诗句:“...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对于范的忧愤耿直是持肯定态度的。或者说是一种赞叹。   

  历代文人“不降其志,不辱其生”的清贫孤标性格,有时候还真的让人扼腕。尽管他们不修边幅,不计俗世等级;尽管他们遗世独立,游戏人生,笑傲江湖。   

  现在来讲,人们过多地注重了金钱和权势,对于先贤的作为,觉得十分可笑。尤其前些年倡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这部分人富了以后,大多是锦衣玉食,脑满肠肥,为富不仁。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皮肉之欢,或者炫耀富裕,或者声色犬马。这就显得荣辱易位,本末倒置。所以孔夫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人生一世,草长一秋。人活世上,饱了口腹以后,总得有点儿想法。高尚的东西永远都高尚,下作的行为,终归下作。   

  其实,人的能量有大小,只要有一份健康的想法,不在于你向人们展示你有多少钱物,你有多大权势。比如牡丹和枣花,一样的花开,牡丹的目标是五光十色的炫目,而枣花的终极是果实的香甜。所以有人说“牡丹耀眼空入目,枣花虽小能结实”,也不全对。不管是走哪条路途,只要不是龌龊腌臜,终会殊途同归。契诃夫说过,世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大狗叫,小狗也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作为狗,只要忠心地看家护院就行。   

  孔子讲孝,重在心孝。也即在于本质而不是形式。你花很多钱给父母买金买银是孝,你给父母端茶送水也是孝。俗语说尽孝不分先后,尽孝不能攀比。这话也是教人明白,本质的孝心才是关键。   

  所以阮籍丧母,他没有嗥陶大哭,有人来吊孝他也没有表露过份的哀伤。当然他的待客之道有点儿过份些。但总比现在一些人强:家中老人过世了,借机大摆宴席,十字路口大放烟花。给人的感觉仿佛有十分高兴的大喜事儿。   

  俗语说“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还真是恰如其分。这些胡闹的儿女,到底是为了亡人安魂,还是显摆自己,不得而知。   

  现下社会浮躁,民风奢华,像竹林七贤那样子的人还真不招人待见。《礼记》上说的守孝三年,也不现实。但至少说,本质的干净,康健,不失为美德。   

  这是传统。而传统,不能丢开。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