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 曾经年少不经事,自以为~人不求人一般高。 不经意听说:“没有人,可以做到一辈子不求人。” 再来一句:“活着的人,可以不求吗?衣食住行,人有哪一样可以完全自理?” “农民!”有喜欢抬杠的,抢答。 这人和抬杠的来了句狠的:“死人,都还要活人抬。” ——把话说到这份上,还有谁能说,人可以无欲求(互相帮助)呢? 【常态】 人,从来就在互相的帮扶中,各各生存。 母亲,是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家人,共同合力抚养和照料关爱。 渐成渐长,读书、学习、生活,到成家、到立业;其中,结缘无数的男女老少、更有人们的关爱。 人的欲求,源于人的社会性——群体相处中,有分工与合作。 当然,人也会对自身有要求,这也是个体存在的基本常态。 正常状态下的正当欲求,使得人们能够共存共容。 家庭、群体的温暖关爱,相互支持、满足要求是常态。 【正常的欲求】 从婴儿的哇哇啼哭,闹吃吵眠……直到买卖交易,都是人的各种要求出现于生活中。 正常要求的提出和实现,有利于达成个人内在的平衡,有利于人际关系的互动。 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人,对别人有所要求,有利于增进感情和紧密协作; 人,正视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能够引发自身的反思,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 提出、达到正常的要求,有利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和美。 【不少见的苛求】 有这么一首歌:“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不知地不觉地就迷上你……有爱情、还要面包,有房子,还要珠宝……有老婆、还要风骚;有魅力、还要怕老 ;潇洒、漂亮,又是怎能可靠……” 生活中,也不乏苛求。 不少人希望工作——“活少钱多”; 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考试门门第一,长脸面有出息…… 人的正常要求,应当是经过思考和提起建议,并且能够为自己或对方做到的意愿; 而,当要求脱离了人的能力和环境条件,便容易成为过分的要求——苛求。 【苛求掖藏了幸福】 苛求,是没有真正的尊重事实和规律,将贪婪的心思,置于事物的本来规律和现实之上的求全责备。 这些常见的苛求,常常让人烦恼;苛求,是不可能带来幸福和快乐的。 仅仅就孩子读书学习的这件事上,看看苛求带来了什么? 有条件管理和教育孩子的家庭,将所谓的“学习任务”、兴趣特长“培养”等等,过早且过重的压在孩子的肩上和心中,还对孩子们说:“这,都是因为爱你!” 孩子们,被牺牲了每天的休息时间,被牺牲了周末的娱乐…… “考高分、进名校”,成为家庭、学校对孩子们深深且不能卸掉的苛责。 如果问孩子们:“你,幸福吗?” …… 还有,我们可以换位思考: 我们可以问问:为了生计而留下孩子去打工挣钱的我们;还有,为了明天而透支健康和亲情的他们 ——您,幸福吗?! 不否认,生活中有无奈的被动选择; 更有些许的苛责,掖藏了幸福。 【少些苛求】 每个成年人,都可以思考:为何而活着、还可以怎样活着? 有孩子的人,更应当关注孩子,在他们的成长中,提出合宜的要求、更为关键的是亲身去指引。 何不,对自己少些苛求,多些理性。 人,少些在筋疲力尽时,强加“再努一把力、再加一把劲”的想法: ——再多一套房,加一辆车,官升一级…… 看到孩子睁不开的眼睛,少些苛求: ——多读几本书,还解几道题,少玩乐一下……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能够折射出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父母、教师培养孩子的品行,宜早不宜迟。 孩子们,在受到成长环境中的父母亲人和教师的影响最多;待到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阶段(高中或大学),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又成为主要方式。 如果,错失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没有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成长方向、没有及时陪伴引领…… 发觉需要纠偏的时刻——到那时,即使成年人,能够功成名就、富甲一方,再想回头来将生活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教育上;恐怕也难以再从根本上,去真正的影响和塑造孩子的品行和气度。 【回归内心的安静】 我们需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从现在开始,好好地思考和决策,为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成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生命有限,而心思无尽无穷;凡事,量力而行比较妥当。 ——就从尊爱自己、相互的对等尊重开始,就从现在的一个笑容开始。 幸福,有时并不遥远,也许就在把苛求升起的一念,觉察到之后~放下,就是。 我们需要安心的生活,需要知足而劳作。 何不,回归内心的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