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647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浪水洛镇: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千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1:5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庄浪水洛镇: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千秋凛冽的青史

  夕阳下的刘沪将军纪念馆

  站在宋堡之上感受刘沪将军在庄浪的遗泽

  水洛城地处于六盘山西麓的关山脚下,即今天的庄浪县城所在地。发源于关山向西流淌着的南北洛河,更是孕育了水洛川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南北洛河相交之处便形成了水洛川文化的中心——水洛城。
  900多年前,北宋仁宗庆历之际,宋朝和西夏大规模交战,水洛地处边境地区,又是渭州与秦州的联络点,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但在是否应该建城于水洛这一问题上,庆历四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史称“争水洛城事”。但事件中的主人公刘沪,一位级别并不太高的边将,却因修建水洛城留名青史……
  翻阅相关的书籍,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何以解忧思,唯有边塞诗。前几日和文友闲聊,说到如何缓解工作生活情感上的压力,我说可去河西旅游,但前提是要随身携带一本唐朝诗人的边塞诗选,那些雄阔、苍凉、豪放的风景和同样风格的诗句,绝对可以让一个人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我并且拿出自己的论据,据说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其中1500首就与大西北有关,与河西走廊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长长的河西走廊,成就了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使盛唐边塞诗登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超越的高度。
  一位文友却大摇其头,不一定要去河西吧,我觉得去陇东、陕北一带也不错啊!他念了一首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掉文的不正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吗?这首词所说的塞下当然说的不是河西,却是今天的陕北陇东一带。在当时正是北宋和西夏政权冲突鏖战的边塞之地。
  常常去陇东地区采访,怎么会忽略这一重要的历史主线呢?我翻阅相关的书籍,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在长达100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北宋与西夏间形成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的军事分界线。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甘肃省中部的陇东地区。这条分界线受到西夏和北宋两个对峙政权的高度重视,双方都视为各自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都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地争夺。
  北宋和西夏之战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不是短时间的持久战,而是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惨烈的持久战;双方动用的不是小股部队,而是大部队,有时双方甚至举全国之力、调全国之兵在此相持,因此,就留下许多军事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寨和堡……  




  新编秦腔历史剧《水洛城》再现了“争水洛城事”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的“将军巡城”万人空巷
  大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匾额
  12月3日,庄浪县委外宣办副主任赵建平在我QQ空间里留言:刘沪的铜像现在已经高高地矗立在紫荆山了,不想来看一看吗?
  我立即答应了,因为他所说的刘沪,正是北宋庆历年间驻守在如今庄浪境内的一位边将,正是在他主持下,重建了一座巍峨的城寨——水洛城。在庄浪人的民间信仰中,对他的感戴和崇奉超越了与水洛历史有牵系的其他历史人物,如南宋庄浪籍的不世名将吴玠吴璘兄弟,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秘密?
  说到刘沪重筑水洛城,先要说到北宋和西夏百年纷争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好水川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
  当时宋夏双方对峙的阵营中出现的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站在西夏前列执掌帅印的是一代帝王、西夏帝国的奠基者李元昊,在宋朝方面,军事将领中有一代名臣韩琦和范仲淹。
  说到刘沪,赵建平用的是一个很风趣的词:“又红又专”
  尽管时人唱诵“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但由于他们在作战策略上存在分歧,这次战役,宋朝大将任福及数十名战将阵亡,士兵10300人战死,受伤、溃散的更多。这次历史上著名的战事,使宋廷“关信大震”,宋仁宗也“为之吁食”,范仲淹因对西夏作战不利而被贬官调职。这才有了忧虑的诗人留下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
  宋军在好水川大败之后,在西北地区采取守势。到了庆历元年(1041) ,北宋西部防线甚至退至了渭州(平凉) 、秦州(天水)一线。
  那么,这又与刘沪重建水洛城有什么关联呢?
  山路上七拐八弯后,记者便看到鲜亮的水洛镇出现在山脚之下的平川之上,这鲜亮来自纤尘不染的蓝天,来自紫荆山上苍翠的松柏和飞檐流丹的仿古建筑,更来自城区拔节而起的高楼和人们脸上自信和纯朴的笑容,那么庄浪人的精神内核与900多年前的刘沪有什么关联呢?
  说到刘沪,赵建平用的是一个很风趣的词:“又红又专”。
  刘沪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庄浪人,他原籍保州保寨(今河北保定市)人。能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边关将领与他出自官宦世家有关。刘沪的曾姑祖母是宋太祖赵匡胤亲亲的祖母;刘琦祖父刘审奇跟随太祖皇帝时为国捐躯。刘沪的父亲,又赢得太宗皇帝的信任。宦海生涯一直在对抗西夏政权的前线麟(陕西神木)、庆(甘肃庆阳)、秦(甘肃天水)等地相继担任知州的官职。
  正因为刘氏与赵宋王室的紧密关系,刘家多人位居高官。刘沪之兄刘焕更是官至工部尚书,以能抗旨忤言、除暴惩奸而名重当时。
  刘沪却不愿意躺在父兄的显爵和军功上过太平日子,而是有着远大的人生志向。在宋廷遭遇好水川之败的残酷打击下,他正出任瓦亭寨(今宁夏固原瓦亭)钤辖,代理静边寨主(今甘肃静宁城川乡境)。钤辖的官职并不显赫,但却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戌、营防、守御政令,肩上责任干系重大。  










  紫荆山上的宋槐
  紫荆山上老君庙的元代壁画(资料图片翻拍)
  宋影青釉印花婴戏牡丹碗(上);宋代的铁朴刀(左)和铁手铐(下)
  宋堡的刘沪刘淳塑像神威凛凛
  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从平凉坐长途汽车去往天水,一路山路崎岖颠簸异常,又遭遇连天大雾,当时自觉苦不堪言,那我们可以想象在冷兵器年代,连通渭州和秦州该是何等不易了。
  那时两州相距数百里,山岭崎岖,在庄浪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却有“蕃氐杂居,阻隔不能相应”。当时被吐蕃部族占据的水洛城有着“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道路,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河、渭”的地理形势,是理想的军事要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甲兵十万”的范仲淹自然会看到这一点,他给仁宗皇帝的奏章上有这样的话语:“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有水洛城,……如进修水洛,断贼人秦亭之路,其利甚。”他将援兵所经途程的迂曲和修屯水洛之利,说得具体明了。当时知秦州的韩琦上书却持反对意见,朝廷遂“诏从琦请,勿修”,但范仲淹这一动议,却为刘沪后来筑水洛城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和铺垫。
  在赵建平的提议下,记者先去庄浪县博物馆采访,在那里我们被水洛城地区出土的丰富馆藏文物所深深震撼了。并不像记者所想象的那样,在刘沪筑水洛城之前,这里是蛮荒之地,如“庄浪”的县名,说这里是野牦牛出没的地方。
  经考古发现,早在27000年前,这一地区便有晚期智人活动。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遍布全境,有的已具相当规模。到了周朝居民以戎为主,杂有氐、羌。唐朝时吐蕃势力进入。在五代那个大动乱的年代里,水洛川成了那些因躲避战乱而四处逃难的汉人的理想乐土,成为牧歌和田园并举的少有的缓冲地带。
  但夹在北宋和西夏两大强国之间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们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毕竟宋是大国,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着想,考虑依附其中较强的一方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一战刘沪是坐着“胡床”指挥的,那种从容不迫大有东晋名将谢安的风范
  在进水洛镇之前,我们就注意到并不高大险峻的紫荆山像一张突出的铁铧使得洛河分为南北两支,从紫荆山俯瞰水洛镇全貌将尽收眼底。赵建平说,紫荆山自然是观景的枢纽所在,但和我们此次采访大有关联的却是在紫荆山的宋堡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充分地领略刘沪将军的纵横捭阖、长袖善舞的儒将风范。
  拜谒过吴玠吴璘纪念馆后,颇有古风的财神殿、灵官殿、文昌楼、无量殿、法主殿、十王殿、老君殿、三清殿的仿古建筑记者选择匆匆掠过,直接去往紫荆山山顶台地上的“宋堡”。维修后的城墙外侧由青砖包砌,将原有的黄土夯筑的残存墙体完好保护起来,两座城楼依据山势前低后高,险峻异常,据说宋堡的位置正是刘沪当时的中军大帐所在地。
  在“宋堡”外的广场,我们看到了刘沪和他弟弟刘淳跃马提枪的青铜雕像,英姿勃发、目光炯炯,似乎仍然在守护着水洛城的一草一木。
  起初刘沪本打算快速出击收降水洛城,以解除秦渭线的后顾之忧,但他发现水洛川的状况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因而小心翼翼地计划着每一步。先是屯兵水洛川口,劝降了吐蕃部族首领铎斯那。在此之前,刘沪为打通“秦渭线”早已在静边屯军屯田。这样便沿着葫芦河构建起了一道军事防线,并且一直延伸到水洛川口,将水洛河的出口彻底封堵。如此一来,水洛川与外界的联系便被掐断。川内的游牧部族要想出川再与外界进行商贸往来,就必须得越过宋军的防区。宋军的如此举动,直接震慑着水洛川的蕃氐各部。他们不得不考虑宋军此次不同于以往的目的所在,并开始考虑可能发生的不测。一种大兵即将压境的氛围开始笼罩着水洛川的每个角落。各部族首领也纷纷四处奔走商讨对策,并开始与刘沪接触。最终,各部头领在水洛城主铎斯那的带动下归附宋军。铎斯那更是将结公(今庄浪南湖)等城一并归献,以示诚心。
  正当刘沪率军进入水洛城,全城一片欢腾之时,居住在城西另外一位部族首领穆宁为却聚众万人围攻水洛城,纵火呼啸。刘沪当即肩负起保卫水洛城的责任。他“令晨炊缓食,坐胡床指挥进退,一战氐溃,追奔至石门(今朱店镇石门口) ,酋皆稽颡请服” ,刘沪见形势有利,便“尽驱其众隶麾下,以通秦、渭之路。”此战充分显示了刘沪的军事才能。也正是由于他的大智大勇,终以千军抵万众,转危为安。既平息了叛乱保卫了水洛城居民,又打通了“秦渭线”,这也为他后来重筑水洛城打下了基础。
  将军所建的城早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没,但他在人们心中所建的城却固若金汤,一直都在……
  叛乱虽然平息了,但人心并未安定。加之水洛城新遭战事,原本很旧的城墙毁坏严重。刘沪便上书,请求扩建水洛城城垣。他的主张得到了上司郑戬的认同与支持,但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郑戬离职,韩琦以修水洛城不便,下令停工。后来知渭州的尹洙也认为前阶段军事上的失利,主要是据点太多,敌众我寡,再增加一个据点,更分散兵力,削弱了防守力量,因此不同意筑城。
  尹洙又派瓦亭寨主张忠替换刘沪的职务,让他没想到的是刘沪却坚拒去职。
  尹洙大怒,派裨将狄青到水洛,逮捕了刘沪,把他关进了德顺军的监狱,停止了筑城。人们得知刘沪被抓, “蕃部遂警扰,争收积聚,杀吏民为乱。“北宋的另一位名臣欧阳修眼见乱象,忧心忡忡,在庆历四年(1044)连上两疏,力陈修筑水洛城的价值所在和刘沪蒙受的不白之冤。他大声疾呼:“今沪奋然力取,其功垂就,而中道获罪,后谁肯于边防立事者?”
  韩琦也不示弱,他上书仁宗“十三条” ,力陈修水洛城劳民伤财,使宋军的兵力分散。筑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一场争论,他们各陈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史称之为“争水洛城事”。宋仁宗权衡利弊,最后采纳了欧阳修的建议,让刘沪复职。刘沪蒙冤二十余天后,终于修成了水洛城,还在“原秦道”的基础上打通了连接渭州与秦州之间的捷径。
  “水洛城之争”引起的风波还是没有过去,到最后变成了骇天巨浪,到最后连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范仲淹、欧阳修先后尽遭罢黜。
  让人叹惋的是“水洛城之争”中无坏人:韩琦是范仲淹多年的政治盟友,锁拿刘沪的尹洙则在景佑年间就以范仲淹的“朋党”自居。而范仲淹与刘沪的上司郑戬的私人关系一直很好,多有诗书往来,甚至在给别人写的墓志中,还要引郑戬来佐证。对最终受水洛城事件所累的尹洙,范仲淹更是是百般呵护。就连锁拿刘沪的狄青日后也成为宋廷的一代名将,只是可惜了一心为国为民、费尽移山心力的刘沪却于庆历七年(1047)五月十四日因患头疮而卒。
  水洛川的百姓听到刘沪病故,纷纷从四处赶来水洛城,哭泣着跪在街道两旁,请求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水洛城。我们这才知道在百姓心中,正是由于刘沪对水洛城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视胡汉为一家的伟大胸怀,才最终赢得了庄浪人民对他的爱戴。每年正月十二,整个县城万人空巷,人们听着响彻云霄的鞭炮声,和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簇拥着水洛城的守护神——忠烈侯刘沪将军塑像,在人头攒动的县城街道上环城行进……
  那种震撼的场面告诉世人,将军所建的城早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没,但他在人们心中所建的城却固若金汤,一直都在……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