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标题:
桃李不言自成蹊 ——记天水市秦腔当红小生贺晓蕙
[打印本页]
作者:
亭中书
时间:
2014-12-30 12:45
标题:
桃李不言自成蹊 ——记天水市秦腔当红小生贺晓蕙
本帖最后由 亭中书 于 2014-12-30 17:19 编辑
桃李不言自成蹊
——记天水市秦腔当红小生贺晓蕙
杨金锁
为了回应秦腔戏迷的呼声,笔者一直想采访天水市秦腔界当红小生、乐天秦剧团团长贺晓蕙老师。但据几位新闻界的朋友介绍,贺老师处世低调,不愿张扬,他们也曾提出过采访,但都被婉言谢绝。
最近,笔者通过著名鼓师刘刚先生,向贺老师说明不少戏迷的要求和愿望,欲前往进行采访,她居然破例答应了。
按约定的时间,笔者去她所在单位的办公室,受到了热情接待。办公室比较窄小,笔者打趣说:“我市艺术名人的办公室竟这么小啊”!她莞尔一笑说:“我们单位领导的办公室,比这也多不了几平米。我一个普通职工,已经很知足了!”
笔者与她边喝茶边聊,对她三十多年来的学艺历程与演艺生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她出生在清水县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就对演唱艺术颇有兴趣,加上天生的宏亮嗓音,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她都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独唱是她的强项,《台湾岛》和《红梅赞》是她在每次演唱会上的必唱歌曲。1981年6月,那时她13岁,正在清水三中上学。一天,突然听说清水县剧团招收青少年演员。一向酷爱演唱的她太兴奋了。回家后当即向父母提出要求去报考,谁知竟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不好好上学念书,将来考个大学,却要钻到戏班子里去,你死了这条心吧!”可她并没有死心,眼看报名日期就要过了,她瞒着家长,央求一位邻居叔叔领着她去剧团报了名。当时报考的已接近百人。她顺利通过目测面试等项目,最后要求每人唱一段秦腔,她选择了《三滴血》中周天佑的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这段唱腔,她从高音喇叭里早已听得烂熟,宏亮的声嗓,稳健的板路,让七位评委十分满意,综合评分名列前茅。经县政府批准,录用为该剧团正式职工。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即使高中毕业,也很难找到一份正式工作。一名初中在校生被录用为正式职工,一时在县城引起热议。同时也带来了一点麻烦,该县三中提出“不允许招收在校生”。经县上做工作,作为一名艺术好苗子的特例,让学校支持一下剧团,方才作罢。这时无奈的父母亲也只得勉强同意了。
进剧团以后,他主工文武小生。在老师、教练的培养教导下,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剧团早晨训练的时间是六点钟,而她坚持在五时起床,在河滩上吊嗓子,练唱腔,或在城郊的土场上走圆场,苦练腰腿功。有次早晨把钟表看错了,凌晨两点钟左右出去练功,母亲起夜时发现人不见了,于是约上父亲找到那里,果然看见她正在练功。母亲当场既心疼又生气的边骂边往回拽:“三更半夜的,我还当狼把你给吃了......!”谁知被硬拉回家睡到五点多一点,又鬼使神差地偷偷溜出去开始练功。待到剧团上班练功时,她已是第二趟了。工小生行当,“帽翅功”和“梢子功”是必练项目,每天要练好几趟,直练得项背疼痛,难以转身,但她强忍疼痛,坚持苦练,终于熬过来了。在唱腔师承方面,她心仪的偶像是李爱琴老师。把自己作为私淑弟子,经常跟着录音带仿唱、琢磨,并按照自己的嗓音条件适当发挥。三十多年来,未曾一日停唱。她还学习肖玉玲老师真假嗓子搭配唱法,拓宽了音域,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
在清水县剧团的两年里,为她从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五郎出家》和《别窑》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赞赏。她在《周仁回府.悔路》中扮演的周仁也开始登台表演。
1984年9月,她进入陕西省艺术学校进一步深造,重点学习表演。她十分珍惜这一学习机会,认真领会老师的讲课,领悟名师的艺术经验,除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日常训练外,特别强化了生角行当的高难度演技训练,诸如腰腿功、旋转功、僵尸、桌上抢背等,这些特技功的训练使她在后来长期的演出中受益匪浅。在艺校期间,有件事令她十分伤心:天水方言中“人文韵”与“青东韵”基本不分的情况下,常常引起陕西同学的讥笑,奚落她“满口瞎瞎字咋唱秦腔呢!”气得她一度很少张口说话,以免被人家嘲笑。但这是秦腔归韵的一个硬伤,一向好强的她很快振作起来,下决心学说长安话。她把“人文韵”的字表抄写在床头,朝诵夕背,终于取得了明显的学习成效。
艺校毕业后,她前往渭南地区秦腔剧团。在团长卫赞成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艺,继续从事演出工作。卫老师在当今秦腔生角门里,其手眼身法步的机敏灵动、台架功底的扎实干练,以及使用铜器的精准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在那里,她悟得了不少卫赞成老师的艺术精要,她擅常演出的代表戏《表八杰》、《周仁回府》的基本模式都取法于卫赞成老师的路数。
由于思乡心切,1988年她离开渭南,来到天水市甘谷县秦剧团工作。在甘谷县的八年间,是她的秦腔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并成熟的阶段。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量繁重的演出磨砺了她的演技;二是同秦腔艺术名家的频繁陪演开阔了她的眼界,升华了她的演艺实践。她深有所悟的谈出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没有大量的演出磨砺,就不会有实在的舞台经验;不广开眼界、博采众长,必然孤陋寡闻,再苦练也练不出水平的提升。”这真是经验之谈。她异常兴奋地回顾了自己陪名家演戏的情况:她认为,甘谷虽是个县份地方,但那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农村中作诗画画写字演戏的人随处都有,群众的文艺欣赏水平普遍较高,文风之盛,外地罕见。邀请外地演员唱戏,那都是一流的。乡村搞一场秦腔演唱比赛,竟能邀请到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先生来作评委,这在城市中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她在陕西六、七年,除与卫赞成老师陪演过几次戏外,几乎没陪其他任何名家演过一场戏,而在甘谷则是很平常的事。先后陪演过的名家及剧目主要有:乔新贤的《牧羊》;肖玉玲的《火焰驹》、《玉堂春》;郭明霞的《庵堂认母》;广雪琴的《庵堂认母》;张咏华的《藏舟》;卫赞成的《周仁回府》;薛志秀的《辕门斩子》等。她的感悟是:与名家陪演,最易提升自身的演艺水平,这是最生动的实验课堂,确实有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感觉。台上似乎是名家的气场,实际是名家的高超艺术和表演激情强烈地感染着其他演员与观众。每当演出时,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名家一般地都会放下高傲的架子,诚心与配角演员沟通,从戏路到唱腔,确实达到配合默契,“谁也不希望因配角的失误而使主角把戏演砸”!她演的好多戏都是经历这一过程后才突破自己的原有水平的。
1996年,全家搬到市上,当时市秦剧团不需要生角演员,为了尽快落实工作,她只得改行调到市上某事业单位工作。离开自己熟悉的艺术行业,来到一窍不通的技术岗位,这真叫“避长扬短,阴差阳错活见鬼。”她曾一度陷入迷茫,情绪沮丧,但她转念又想起一位高人说过的一句名言:“人是适应性最强的动物”。不懂就学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掌握了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基本技术,还完成了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的学习任务,个人情绪逐步进入平稳状态。
常言道:“同声相应,同气相平”,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天水市秦州区东团庄社区一处秦腔活动场所遇见了以刘刚老师为首的该市秦声学会的各位长辈及秦腔艺术家。当听完她唱的《周仁回府》中《哭墓》的唱段后,艺术的气息沟通了大家的心灵,从相见到相知,从此她成了秦声学会的一员。
秦声学会是天水市专业剧团离退休演职人员自愿组织起来的一个群众文艺团体。它集秦腔文化研究、文艺演出于一体,在倡导文化改革的今天,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我市秦腔界来说,它可算得上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该学会中具有副高以上艺术职称的演员,演奏员占三分之一以上。成立十多年来,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性演出和文化研讨,为繁荣天水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们的普遍赞誉与充分肯定。去年,又同天水市文化馆、市乐天艺术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注册成立了乐天秦剧团,推举贺晓蕙为团长,在各方面的关怀支持下,活动有了新的开拓。
这些年来,贺晓蕙虽然离开了她热爱的专业秦腔舞台,但她练功练声嗓,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投入社会演出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而且,由于得益于乐天秦剧团各位艺术家和乐师们的相互切磋,演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她这种热爱生活、热爱秦腔、尊重戏迷的执着精神,得到了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理解。她也以自己的特长在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文艺演出比赛中,为单位争得了荣誉。
一年快要过去了。笔者询问晓蕙团长在新的一年里有何打算时,她不加思索地说:“我首先必须保证圆满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在此前提下,要以习近平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谋划乐天秦剧团的工作。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适时积极组织一些公益性演出,抓紧总结整理我市老一辈秦腔艺术家的艺术经验,并予出版面世。”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晓蕙和乐天秦剧团的艺术家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执着于古老秦腔艺术的研究、传承与繁荣,潜心于普通群众的文化需求,把他们用心血浇灌成的艺术之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观众。难怪广大观众在每一次演出中都能够回报他们以热烈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真诚赞誉。这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
作者:
亭中书
时间:
2014-12-30 12:49
此文刊登在天水晚报,天水广电报。
作者:
赵小春
时间:
2014-12-30 13:11
作者:
张小烦
时间:
2014-12-30 16:50
作者:
亭中书
时间:
2015-1-1 20:30
张小烦 发表于 2014-12-30 16:50
作者:
亭中书
时间:
2015-1-1 20:31
赵小春 发表于 2014-12-30 13:11
欢迎光临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http://bbs.cngansu.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