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的腊八粥 文/周萍 腊月初八,顾名思义,是要吃腊八粥的。然而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腊八粥,总觉的它没有酸菜面可口,但是我确实知道,那腊八粥是很有营养的。今年的腊八粥我依然不是太感兴趣,但是阴差阳错中,却让我吃了一顿有意义的腊八粥,记忆犹新,我想今生都不会忘记的。 腊月初八的早上,我应邀奔赴石碑的柏林寺,赶会去吃腊八粥。这一天,柏林寺的寂心师傅,带领柏林寺的居士们,熬煮了好多的腊八粥,给来柏林寺的游客,以及善男信女们提供富有营养、加持过的腊八粥,希望人们吃了,能够平安健康,和和顺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对于我来说,虽然说是去吃腊八粥,实则是想去感受柏林寺佛音里的宁静。 踏入柏林寺,抬眼望去,一片深绿的柏树,整齐地站立在通向寺院的小路边上。一座亭子,静静地矗立在水泥地板上。寒冷的冬季里,它的清凉感更加浓烈。我本打算坐在那亭子边上,让心稍微平静点。但是一阵香烟味徐徐沁入心扉,顿觉心神爽快。紧接着听到一阵佛音,悠悠飘然至耳际,这让我一霎时没有了坐在亭子边上想心思的心境了。看着身边浓郁的柏树,在晨曦的阳光里,安之若素。听着传来的佛音,心神忽然敞亮了许多。那佛音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我的心灵缓缓流淌而过,将我心中那沉积已久的无用的东西,洗刷一空。让我忽然觉的,这一片柏树,也是那么幸运,可以每天都沐浴在佛音里。 望着静谧的柏林寺,心灵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于是站起来,信步向寺院走去。踏上古老的两层楼房下面的台阶,抬眼便看到“柏林寺”三个大字。拾阶而上,左边一排翠绿的竹子,在微微的风中轻轻摇摆。我忽然想起那句“竹林通幽处”的诗句,那幽处,定会有令人兴奋的意外吧。 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我一阶一阶踏上了台阶,耳中是如清泉水流淌的佛音,我的脚步变得轻盈起来。此时是九点多了,阳光正好,从庙宇的飞檐处照射下来,照在跪拜在佛堂前的善男信女的身上,似一束佛光,罩住了虔诚的信徒们。院子里已经满满的皆是人了,男女老少,一张张虔诚的脸上,满是欢喜之色。我也加入到其中,信步在盛开的梅花前,欣赏着这一树每天都接受佛音洗涤的腊梅,想着腊梅的佛缘为何如此深厚,那尘世千万众生也未必有它这样的佛缘了。 终于被老友看到了,她高兴地拉住我的手,说是带我去吃腊八粥,我嘴上说好好,但是我已经吃过早点了。她不由分说,给我盛了一碗粥递给我,让我赶紧乘热吃了。看着她开心的摸样,我心里是万分的欣慰。老友的变化让我心里暗暗地高兴。 吃着腊八粥,心里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据说这腊八粥的来历,与佛陀修行有关。腊月初八,是佛陀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的纪念日。这一天,在佛教历史上是象征佛教诞生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佛教的起源,从这一天开始,人间有了佛陀、人间有了佛教。人间有了佛法,从这一天开始,一切迷惑的众生,知道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就能达到人格的圆满,究竟成佛的目标。 佛陀在成道的那一刻就观察到,大地众生皆有佛性,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因被妄想执着所蒙蔽而不能证得。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心去掉,人人都有成佛的希望,对于我们每一个弟子来说再没有比今天更重要的日子了,对于大地众生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一天。 可是今天为什么要吃腊八粥?这个问题,让柏林寺的居士解开了疑惑。原来释迦牟尼佛经过六年苦行,认识到苦行不是修行的最佳方式,修苦行把身体磨垮了。但道业仍然未成就,于是就放弃了苦行,接受了一位牧女用牛奶煮的稀粥的供养(稀粥里有米、麦、豆之类)慢慢恢复了体力,能够继续修行,就在菩提树下的一快石头上,铺上茅草,结跏而坐。上座之后就发出誓言,如果我这一次坐下来,不觉悟,不成道,誓不起此座。经过七天深入禅定的修行,就在初七的晚上,初八的临晨,夜睹明星,觉悟成佛。 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苦修的时候,日食一麻一麦,所以佛弟子每到这一天,就用麻麦豆等五谷杂粮熬粥供佛,并施舍给香客和民众,用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这种粥就叫“腊八粥”,最早从宋代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并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而现在的腊八粥在食材上要比以前的更加丰富,但佛教在中国流传两千年,能够从生活上融入到中华民族大众生活,并影响一千多年以上的只有“腊八粥”。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一个更为深刻问题----一个宗教要存在,要发展,要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所接受,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喝腊八粥,我们也该感悟到“腊八粥”的精神实质是感恩,佛祖释迦牟尼佛受牧女供养,恢复体力,最终修行获得觉悟,佛教兴盛之后,也将这种感恩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信使者并为之祝福。佛教的精神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解脱一切众生苦难。而如今我们吃腊八粥,已经发展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相互送祝福了。 如此说来,柏林寺在腊月八舍粥之事,却是意义重大了。它寄托着寂心师傅和柏林寺的居士们,对游客和善男信女们的一片祝福,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和健康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