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恩海 于 2016-10-7 10:06 编辑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夜,独自站在家里的阳台上,遥望着天空那轮明月,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不由得我想起了那慈祥的老母亲。 今年中秋节,恰逢是慈母故去烧二期纸的日子。我和城里姐姐、弟弟,带上祭祀的香蜡冥票、献果和月饼等,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回三阳川中滩镇悼念母亲。 苍天垂泪,大地含悲。卦台山下,三阳腹地。难忘丙申年农历八月初二日十四时五十五分,我敬爱的那老母亲走完了她八十六载人生旅程寿终正寝,驾鹤西去。 我对母亲离世的深切感受,是十天前乡亲们把母亲的灵柩,在令人心碎的哀乐声中,从我熟悉的老家大院里缓缓抬出时,泪水从我眼里泉涌而出,顿时,我强烈的意识到,母亲真的要走了,从此,我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诗人说,母亲是晨空上,一缕袅袅炊烟,虽直不起腰来,却撑起了,家的一片蓝天。如果说母亲是放心不下我们儿女,在病榻上苦苦的熬过了三个多月炎热暑天的话,待到秋风送爽的季节了,您老人家怎么可以这样狠心地离开您的儿女?难道您真的看不到悲痛欲绝的儿女和亲人了吗?您给了我们大海一般的爱,大山一样的情,阳光一样的暖,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您就这样匆匆而去,永远的走了走了,我们做儿女的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母亲安葬在三阳川中滩镇毛家村西约一公里的祖坟里。这里地势平坦,群山环抱,东有导流山,西有卦台山。村庄南边,滔滔渭水蜿蜒奔流;村庄北边,葫芦河缓缓流淌。是一块驰名远扬的风水宝地。我们跪在母亲的坟头东边,按照家乡传统的祭祀方式,虔诚恭敬的摆放好供品,赐土化表、点燃香蜡、焚烧冥票,随着淡蓝色的烟雾在墓上飘升,顿时,母亲的声容笑貌在我的眼前越来越变得清晰,往事不禁油然而生。 母亲,一九三一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出生在中滩镇后川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懂事,八岁那年,舅爷爷(母亲的父亲)不幸得了急性菌痢,家里生活拮据,村上缺医少药,连续三天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自幼失去了父爱的母亲恸哭流泪,人生的一大不幸,给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伤。 母亲姊妹四个,两个姐姐一个弟弟。舅爷爷病故后,母亲跟着大姐和二姐学会了生火做饭、洗锅抹灶的家务活,跟着舅婆婆(母亲的母亲)织布纺线、推磨跳水、打场簸粮,喂猪养鸡,还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田劳动。小小的年纪,母亲没有条件上学读书,就较早品尝起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在山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母亲磨练出了勤奋、坚韧、执着的坚强性格。 一九四八年,母亲十七岁,经媒婆介绍与二十岁的父亲订下了婚姻大事。舅婆婆为了母亲的出嫁,提前三个月准备了两箱子春夏秋冬穿的嫁装。结婚那天。春暖花开,三姑婆等亲戚带着四色礼来到后川村娶亲,用花桥把母亲抬出了娘家门。一头披红戴花的毛驴驮着两箱子嫁装,在一片欢快的锁啦声、鞭炮声、嬉笑声中,母亲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毛家。四十年代,父亲家境贫寒,爷爷心强爱面子,东凑西借了一些钱,为独子的终身大事办了场婚宴。母亲病重期间高兴的说:“我给来的长辈们行礼磕头,长辈们还送给我钱和布料表示祝福。” 五六十年代,村子里家家户户普遍生活贫困,父亲在外工作收入很低,全家十一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在那个年代里,全家人的四季穿戴,油盐酱醋柴,全靠母亲纺线织布、喂猪养鸡来换取。平日里,母亲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孝敬公婆,养育儿女,勤俭持家。她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苦心操持着一个贫困的农家。六七十年代,家里生活非常贫困,母亲起早贪黑,挨饿受冻,推磨挑水,节衣缩食。特别是白天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晚上熬夜纺线织土布,呕心沥血地为我们姊妹积攒学费。 儿时的我比较淘气,在村上是有名的“调皮鬼”,时常惹事生非闯下祸端,母亲为此可受了不少委屈,时常给别人赔情道歉说不是,我却从不当回事。我脱不了孩子贪玩的本性,玩到兴头上时总会把母亲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母亲的打骂根本没法改变我的贪玩和淘气。但我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母亲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淘气而放弃对我的呵护和庞爱,我们姊妹像一群小鸡,在母亲的羽翼下茁壮的成长。 我们姊妹七个,母亲为了经营好这个家庭,平日里要付出别人家多几配的精力。每当严冬来临时,母亲早早地为我们缝制过冬的棉衣、棉裤和暖鞋。记得那年冬天,母亲刚给我穿了一身新棉衣,淘气的我玩耍时不慎掉到了冰冷的水渠里,母亲连夜用炭火给我烘干。在那却吃少穿的岁月里,衣服上打个补丁是很正常的事,母亲为了让我们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穿着好看,尽可能的挑选一些颜色相近的布料,用密密的针线活缝上,旁人要不仔细,一眼看不出我穿着带补丁的衣裳。母亲自小爱好讲究卫生,常把我们穿戴的鞋袜洗的干干净净,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好,以备我们随时替换。家里有了好吃得,母亲连尝都舍不得尝一口,全都分给我们这些永远喂不饱的孩子。 母亲虽说不识字,但非常重视我们的读书学习。她常说:“我是个睁眼瞎,再不能让你们和我一样。”不管家境多么艰难困苦,母亲都没有放弃让我们的上学读书。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沿门乞讨者接连不断,村头路边常有饿死的人。一心向佛的母亲,从不上讨饭者空手而去,少少的抓一把面,清清的喝一口汤,不论是推门进来的男女老少,她都要送给。母亲说:“人到最艰难的时候要帮,哪怕是你给他一口水、一片莫,一苗针、一根线,他都会记住的。” 在贫寒的家境中,我们姊妹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在快乐的校园里学文化、长知识、受教育,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生活。尽管我们不同层次的受到了有限的文化教育,母亲却为我们的人生道路点亮了智慧的烛光,使我们在闯荡世界的岁月里,没有那样的迷蒙和混沌,不至于那样的愚昧和无知。记得,多少个傍晚,母亲很少和我们一起入睡,夜半我们从梦中醒来,常看到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的身影;记得,多少个深夜,我们姊妹那个感冒高烧,母亲都要用瘦弱的身体,背着我们在邻村求医看病;记得,多少个黎明,母亲烧好了浆水拌汤,把我们从梦幻中唤醒,让我们吃饭上学,不要迟到。记得,多少次暴雨雪天,母亲做好了饭菜,在家门口翘首等待,期盼着我们放学归来...... 我们长大成人成家,都有了自己的“安乐窝”,母亲也渐渐的老了。我们常把母亲接到城里住,节假日领着母亲看看周边的景点景色,给母亲过生日祝福安康,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我和二哥、大姐、四弟在外工作,每逢节假日,就有了回老家探望老母亲的念头。母亲提早做好可口的饭菜等待着我们,一跨进母亲的屋门,母亲就让我们喝水吃饭,好像五六十年代挨过饿的儿女,他总认为饿着似的。 母亲少年时,因生活困难常吃生冷菜饭得上了胃病,中年时离不开药罐罐。晚年时,母亲的患上了慢性胃溃疡、胃下垂病症,常年用药物治疗维持着生命的延续。七十八岁那年,高血压、心脏病又纠缠母亲不息,曾两次母亲突发心血管病住院抢救康复还好。二零一零年夏天,母亲突发脑梗昏迷,经住院抢救治疗康复较好,平日里生活还能自理。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中旬,母亲因患中风跌倒左手腕骨折,经治疗四十天后恢复好转,直到二零一四年六月才基本痊愈。 去年夏天,母亲的高血压、心脏病加重,我们姊妹立即把母亲送进了医院治疗,经十多天的治疗效果很好,母亲又过起了晚年的幸福生活。今年初夏,母亲的老胃病又犯了,身体非常虚弱,我们立即把母亲送进医院,从住院那天,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二十天的住院抢救病情稍有缓解,无能为力的大夫只能让母亲出院,我们深知世上没有能治好母亲病症的仙丹妙药了。一百多天来,母亲的病情日益加重,我们姊妹都哄着母亲说:“妈妈,等到秋凉了,你的病就会好起来的。”明知欺骗母亲有罪,但我们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舍不得母亲过早的离去,能上母亲每天配合村医,顺利的输完一瓶能量合剂,坚持着每天喝上一口口面糊糊,总想让母亲能多陪我们几天,哪怕是几秒钟。立秋了,天到是凉了许多,但母亲意识到她的病情反而加重了许多,深更半夜里,她自言自语的说:“阿弥陀佛,你赶快把我领走......” 想起和母亲在一起日子里,烧好一盆热水,给母亲洗头、洗脚、洗衣服、洗床单,给母亲挠挠痒,搓搓背,揉揉肩。陪着母亲看电视、拉家常,在暖暖的热炕上睡上一夜,是多么的兴慰。每当我回想起在母亲身边的每一天、每一刻,都能让我感受到是那样的温暖和幸福。记得,每次我们要走时,母亲总要把我们送出院门、送到村口。当我们走远回头时,母亲依然还站在那里,每次我不忍心朝后看,而每次不能不朝后再看看,远远的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影,我就会想象出母亲心中有多少牵挂和留恋,有多少寄托和希望。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就像山般一样的沉重,总觉得母亲对我们的爱实在太深,今生今世是我难以还清的。母亲知道我们在外工作爱干净卫生,我们走后,母亲总会把我们用过的被褥洗的干干净净,在太阳下晾干叠好放进箱里,掐着指头等待着我们下一回的归期。而这一切,随着母亲的离去,我们再也感受不到了,再也看不到她那饱含母爱的目光了。 母亲的一生苦难深重。她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又失去了体贴懂事、聪明孝顺的小女儿和长子,人生的三大不幸尽然都摊在了她的身上,一次又一次的揪心痛苦没有让她倒下,她坚强的挺起了腰杆,为我们家撑起了一片蓝天。母亲的一生,是辛勤劳动的一生,是为我们儿女创造幸福的一生,是与病魔作斗争的一生。我们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贤惠的母亲、善良的母亲。 而今,我们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母亲像牛一样的默默负重,她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儿女铺就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幸福大道,我们儿女将永远铭记母亲为我们付出的苦难和艰辛。 高尔基有句名言:“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我的母亲常说:“世上只有藤念瓜,哪有瓜念藤的呢?”母亲啊母亲,您的儿子非常想念您,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在天国还好吗?在我的心目中,您没有真正的离去,您为我做饭的身影清晰可见,您和隔壁家大妈叙旧聊天的声容笑貌历历在目…… 母亲的离去,带走了我暖融融地母爱,留下了我的痛苦和思念。这些日子里,我时常从梦中惊醒,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不在了,家也就没有了。
慈母生平经坎坷,追思往昔泪滂沱。 称薪数米持家计,育女教儿受折磨。 苦守寒门遭尽罪,不辞辛劳愿奔波。 八旬有六归西去,高立丰碑树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