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767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靖远县法泉寺—白银市—甘肃寺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20:0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靖远县法泉寺—白银市—甘肃寺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


法泉寺石窟又名红山寺,位于靖远县城东10公里处杨稍沟口之东岩,迄今残存36个洞窟,其中4个洞窟有中心方柱,有重点洞窟20个,从29-33号洞窟考证,最早开凿于北魏(386-534年),历唐、宋、西夏、明、清、民国,以迄近代,几经沧桑,屡建屡毁,复加维修,规模不断宏大。
  法泉寺石窟群分布在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深沟的东、北、西三面崖壁上,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从南端山门进入法泉寺,深沟将窟群分成东、西两面,西侧从南向北依次有药王庙、梵王宫、演阳宫、达摩洞、骨魂庙、观音殿、子孙宫、督刚庙至凌云塔;东侧从北向南,依次有地藏窟、天王洞、无量佛窟、觉世亭、鸿文阁等。鸿文阁之下即就安桥,为贯通南北之津梁,将梵王宫与鸿文阁接为一气。原凿洞窟中,有平顶式,支提式及支提式平顶,窟有四面、三面、一面开龛三种开式,龛中有圆雕,高浮雕,浮雕(彩塑)等。圆雕主要有佛像;浮雕则如千佛洞之千佛像;高浮雕则有装饰在佛龛上的经变图、龙头等。窟前有木结构斗拱衬承。观音堂前殿为木结构竭山式卷脊三楹,前檐斗拱为米字形,与敦煌莫高窟宋代建筑极相似。
  1987年以来,法泉寺石窟保护组织在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入抢救维修,落实了“四有”管理,划定石窟寺南至沙河、东、北、西三面崖壁外20米为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1981年该石窟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地址:靖远县城东10公里处杨稍沟口之东岩
  电话:0943-6250198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是靖远境内所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佛寺建筑,被誉为陇上名刹。因其座落在红山岔中,四周红山环抱,又名红山法泉寺。红山岩崖之下有泉水涌出,岩崖半腰间有“墨池”、“月牙”(又名摸子)、“龙骨”三泓清泉,以“法门”和“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

  法泉寺始建于北魏,唐宋两代较为鼎盛,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过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凿修,雕塑和壁画数量众多,殿宇楼阁皆依崖而建,连为一体,雄伟壮观。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

  据《敬德监修法泉寺碑记》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梦中见孔圣演化,西北方向佛气泛泛。翌日早朝,钦天鉴袁天罡上殿奏本曰:夜观天象,会州东南一道佛光,空中宝塔金光灿灿。唐太宗派敬德查询,佛塔显像圣地正乃会州红山岔,于是便派敬德监修。

  明代成化丁酉年(1477年),固原兵备杨冕撰《修红山法泉寺碑记》载:“靖远卫去城东半舍许,有山曰红山。山之隅有寺曰法泉,创自前代,莫考其详。”但据开城景云寺碑记云:“宋崇宁五年,钦赐度牒五百纸,至会州大红山岔法泉禅寺,遣僧党真巴赴西安,隶下景云而给之。”则知法泉寺为上院,而景云寺(今宁夏海原境内)为下院。可见,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一脉相承,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媲美陇上,溢彩塞北。

  有关史料记述,法泉寺曾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嘉靖元年(1522年)、万历十年(1582年)多次重修。

  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京师大慈法王徒弟桑迦班丹出游,西行至法泉寺,喜其“山幽而林茂,石冽而泉清”,以为“修行之善地,证道之胜境”,于是筹措资材,大加修缮。拓展旧址,创建了大佛殿,整修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以及大门、僧舍等建筑,用砖石加固屋基,并在梁柱之上涂抹丹雘予以装饰,整个寺院修葺一新,美丽壮观。

  景泰年间,靖虏卫守备房贵创建大殿、伽蓝殿。嘉靖年间,高僧圆明葺修废圮。万历十年,固原北寺高僧宽玉云游此地,喜其境幽地寂,可修戒定,同徒祖通凿地穿洞为僧院,依崖建阁,安置经藏。至清朝康熙年间,开凿石窟数十眼,时有天王洞、千佛洞、三教洞、藏经洞、鸿文洞、长者庙、觉世亭、卧桥、古塔、唐榆、宋柳、明钟等多处景观。寺院占地面积达四平方里,拥有佛田千亩,分前寺后寺,僧侣多达1500之众,鼎盛当时。

  古往今来,法泉寺不知留下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赞美诗篇,饱含激情,脍炙人口。明代皋兰(今兰州)人彭泽曾幽居法泉,寄身岩洞,潜心读书达三年光景,终于功成名就,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寓居法泉寺期间,彭泽曾作《东山八景》及《仙堤赋》等诗文,传诵至今。明代肃王府宾仪、当地文人路升亦著有《法泉地灵》篇,题诗记胜。明末清初,印度游僧戈桑巴尼远渡重洋,来到法泉寺讲经说法,远近慕名求教者络绎不绝。藏族高僧桑加班丹曾主持法泉建寺修阁,收徒会友,一时盛况,非笔墨所能形容。20世纪60年代一段时期,这里曾珍藏着转移到甘肃省的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等古籍典章,无疑给这座千年古刹凭添了些许文化底蕴。

  演阳宫至今保留着吕洞宾“因机利导,和风谐俗;洞玄入微,达天通人”的联语;山门上记录了张大千“岩前拄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隺归”的妙对。这些文字苍劲古朴,隽永通达,给古老的法泉寺又添几许雅韵,几多亮丽。

  1947年,游客光辉在《兰州日报》曾撰文道:“一到法泉,我们分别游散,并决定先欣赏盘亘崔巍的高山,这山真美呀!和沿途所见的山迥然不同,使人耳目焕然一新,野草满山,树荫蔽天,草可没胫,树可合抱,小鸟昆虫,合奏歌曲,树叶在簌簌的响,何等的清凉,何等的幽美啊!这真是一个伟大神秘的仙境!”

  在法泉寺巍峨壮观的城楼式山门上,嵌有陇上著名书法家何裕书写的“法泉地灵”联语:“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格外引人注目。

  但见树荫深处,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年近百岁时应高财庭函邀,书写“法泉寺”之名,碑刻后矗立在人工湖畔。

  法泉寺久负盛名,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60年代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成立了靖远县法泉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法泉寺维修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张玉仙负责,她立志修复法泉,保护好这一人类文明遗产,弘扬地域历史文化。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对23个石窟进行了修复,还修缮了大佛殿、五方佛、十方佛窟、八仙窟、无量祖师窟、鸿文阁、演阳宫、三教洞、药王洞、地藏王洞、云封桥、觉世亭等,新建了灵霄殿、书香阁、紫轩阁、天桥、山门、灵台、碧玉堂、天峰塔、五百罗汉堂等,补塑彩绘了大小佛像上千尊。同时发掘出土了唐代的达摩祖师和两个童子的塑像,极有考古价值。

  千佛窟

  开凿于北魏时期。现由前后两窟组成,为支提式石窟,四壁开龛,龛内有圆雕、高浮雕、浮雕佛像。窟门有跏趺坐佛二尊,入门顶部绘有花瓣朝下的覆莲藻井一方,四周镶嵌层层花边,最外层缀饰彩铃和彩带,画面色调以蓝、红、绿、褐为主色,色彩绚丽,构图精美。

  后窟正中佛龛内塑释迦牟尼说法像,释迦牟尼头悬华盖,结跏趺坐于正中,双手托钵,慈目低垂,面相丰圆,嘴角内敛,雍容端庄。佛的近侍是迦叶和阿难。右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双手结禅印;左为阿弥陀佛,亦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结禅印。释迦牟尼塑像前为发髻高绾的观音菩萨。其左边为顶结五髻、手持定剑、骑在一头猛狮之上的文殊菩萨;其右边为手持法器、侧骑于大象之上的普贤菩萨。外侧是两尊菩萨,再外侧是两尊力士。东、西两壁,前壁塑有千佛浮雕和十八罗汉。其中十八罗汉造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秃头袒胸,面相慈善,身穿长衣,手执法竹;有的面相威严,身着俗衣,双臂裹在衣服中;有的面带微笑,身着宽袖僧袍,右手当胸施恐吓印,左手执拂尘;有的身穿宽袖袈裟,右手当胸施礼供印,左手于脐前向上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垫墩中央;有的双眉倒竖,正视前方,身穿宽袖僧衣,右手持净瓶,左手持禅杖;有的袒露右臂和胸,手持经典,低头阅经;有的身着宽袖僧衣,双手当胸持菩提佛塔;有的胸臂袒露,左手脐前捧僧钵;有的面带微笑,身着宽袖僧袍,双手当胸捧宝。龛边塑有维摩诘经变图,画中维摩诘舒适地坐于方帐之中,手持尘尾,神态自然舒展。相对而坐的文殊菩萨则端坐于狮子宝座上,神情庄重,不苟言笑,一派大士风范。龛周塑有菩萨立像数尊。

  后窟门正中上方有一结跏趺而坐的释迦牟尼浮雕塑像,身着瓷蓝色宽大袈裟,面庞丰满洁白,眉额正中有一朱砂红痣,为唐代雕像。

  前窟正中为弥勒佛塑像,赤足结跏趺坐于蒲团之上,光头圆脸,裸露着肥硕的前胸和肚皮,方口大开,笑容可掬,双耳垂肩,通体乳白。

  梵王宫

  即藏经楼,俗称石楼。洞窟开于半山间,洞口为歇山式木楼。此洞开凿于隋唐时期,楼建于中华民国初年。此洞窟原为保存佛像、画像和经书的场所,四柱、四壁均绘有彩画,在清代遭遇同治兵燹而被毁。洞口与楼相接处共三间,中为洞口。东间为观音殿,塑像为千手千眼观音。整座塑像比例协调,身躯丰满,衣袂飘拂,色彩华丽。千手又有正大手和小手之分,千手内有千只眼,手或收或伸,眼或睁或闭。据说因为人间的苦难和烦恼形形色色,愿望和需求各式各样,观音为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幻化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以拔除众生诸般苦难,广施人间百般乐利。西侧为南方增长天王及护法神韦陀殿,韦陀塑像魁梧高大,神色凝重,手持金刚杵。原雕塑已被毁,现存为今塑。

  天王洞

  为平顶式石窟,深6米,宽5米,三面开龛。中塑高约2米的天王像,紫红脸膛,双眉上挑,面色威严,头戴黄冠红缨,身着绿袍黄盔甲,红色官带系于腰间,黄色裙带结于腹前且下垂于膝下,长靴至膝,左手托塔,右手叉腰。龛前壁和南北两壁为侍者和佛的画像。两侍者均双手合十。其中一侍者脸部圆润,眉如弯月,双目低垂,俯视前方,体态丰满,宽衣广袖;另一侍者身着宽大僧袍,面容清癯,略带微笑,双眉呈倒八字状,双手合十于胸前。画像铁线银钩,笔法苍劲有力,为典型的唐代绘画风格。像下有长幅题词,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完全辩认,只能看清楚“法泉”、“幽静”几个大字。窟内其他三面小佛龛环列,佛像为今塑。

  五方石窟

  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拱形石窟。窟内佛像按东南西北方向排列。中央塑像为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佛,是释迦牟尼的另一法身。南壁为宝生如来佛,全身金色,左手握拳,右手三四指弯曲,余指竖立,结为禅手印。西壁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即无量佛。北壁塑莲花世界的不空成就佛,又叫微妙闻佛。塑像均肉髻高耸,斜披袈裟,手执法宝。这五方佛在佛教世界里分别代表五种智慧,即体智、莲花智、大圆镜智、平等智、成就智。

  十方佛石窟

  为拱形红砂岩石窟,窟内有五个佛龛。中龛有塑像三尊。中为斜披袈裟站于莲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塑像,右手结印于胸前,左手下垂。左右为其两弟子。左壁龛内也塑三尊塑像,中为燃灯佛,左右为其弟子。右壁佛龛内亦塑佛像三尊,中为阿弥陀佛,左右为其弟子。前壁进门左右两边各有一龛,龛内均塑有女菩萨像。

  十方佛代表着婆娑世界,佛在众生罪孽深重充满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的大千世界内,“堪忍”劳累,进行教化,表明其“无畏”和“慈悲”。

  骊山老母宫

  洞深约3米,宽约3.5米。窟正中塑高约1.5米骊山老母坐像,面部清癯,皱纹深刻,身着典型的蓝白方格女性道袍,结红丝带于腰间。

  塑像后壁有两幅壁画,左为“老母显圣”图。幻化成农妇的骊山老母,在松树下向拱身施礼的书生讲说着什么。右为“李筌受书”图,在山涧中身着黄衣的白发老母坐在一块石头上,向书生讲解书意,书生上身前倾,双手作揖。这两幅壁画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传说故事,即《集仙传》中的李筌遇仙传:李筌好神仙道,得《黄帝阴符》,读千遍仍不解其义,因此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老母抓髻当顶,余发半垂,身着敝衣,手扶藜杖,神状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语:“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问:“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老母答:“吾受此经已三元六甲子矣。”于是坐于树下,为李筌讲解《黄帝阴符》要义。说毕,令李筌去取水做饭。李筌取水回来后不见老母,只见树下麦饭数升。李筌食麦饭归,从此不食而不饥。

  文昌洞

  石窟为青砖拱顶式,进深5米,宽3米。龛中塑文昌帝君坐像。塑像着黄衣绿裤,头戴金龙朝天翅冠,长须垂胸,双手执笏板。两旁塑有二神童,一位双手捧印绶,一位双手捧文卷。窟前有一方嵌入壁内的石碑,刻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法泉寺鸿文阁、就安桥记》碑文,记载建阁缘起及经过。窟前建有悬阁三楹,名鸿文阁。阁飞檐斗拱,甍以吻兽,颇为壮观。

  九天玄女宫

  平顶式建筑,窟深20米,宽5米。佛龛底基高1米,中塑九天玄女像。女神头戴长方形珠帘高冠,发髻盘起,额饰一金一玉两块饰物,衣袂阔大、华丽,端坐在靠背为龙、扶手为凤的龙凤椅上,面色红润,神态端庄、威严。塑像比例协调。左右两侧塑有两侍童,塑像后绘有二凤对日壁画。佛龛左右上方是二位仙女,一位手捧仙桃,一位手捧鲜花。左右两壁及前壁均为彩绘。前壁左绘青松,右绘腊梅。左右两壁分别绘有黄帝和蚩尤涿鹿之战的一组壁画。画中描绘的是残暴的蚩尤四处发动侵略战争,致使生灵涂炭。为此,黄帝率兵平叛,与蚩尤战于涿鹿的郊野。王母和九天玄女站在天空中俯瞰战场,关心着战况,只见双方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位战将被飞奔的战马掀下,抛到远处。激战正酣,玄女受王母之遣,下凡给黄帝以六壬、遁甲、兵符、图册、印符,并制造夔牛鼓八十面,助黄帝打败蚩尤。战争结束后,左壁武将、右壁文臣手捧绢书向王母、九天玄女和另一仙女躬身作揖,报知他们的战绩。以及描绘举行盛大庆典的情景。轻盈、灵动的飞天仙女双腿反翘、腰部反弓、头部上扬,一会儿吹竹笙,一会儿吹箫,并随着乐曲上下翻飞,身躯辗转自如。飞天自由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奉花、献舞,吹奏于神、佛、菩萨之侧,仙鹤也随乐翩翩起舞。仙女们在簇拥的花丛中、玲珑的小山旁、幽静的竹林里,或信步而走,或两两相随窃窃私语,或弹奏,或看书,或与动物嬉戏,或踏云乘鹤手捧仙桃,或在孔雀的依偎下款款而行,一派祥和、悠闲的景象。其中有一幅山涧仙女伴虎图,那临高远眺、似有所思的神态,犹如屈原在《山鬼》中歌颂的女神。

  演阳宫

  窟深3.5米,宽4米,佛龛约4.5平方米,内塑吕洞宾坐像。塑像长髯垂胸,神情严肃,手执拂尘,蓝衣黄裙,双膝上绘有八卦图。像后绘有牡丹盛开的浮雕。左侧为一童子立于青牛之上,双手横握牧笛作吹奏状。右侧为一童子脚踏白鹤,双手竖执竹箫。

  达摩洞

  开凿于北魏时期,为平顶式建筑。达摩像坐北朝南,像前有木雕龛门,上悬“道阐东土”。达摩结跏趺坐于蒲团之上,头戴圆形禅帽,眉骨突出,双眉竖立,二目深陷圆睁,双耳垂肩,嘴阔鼻圆,眉毛头发卷曲,禅衣领至脐下,袒胸露腹,土黄色的裙子系于腹部,裙带于脐前打结。像后衬以牡丹浮雕,色彩艳丽。达摩塑像两旁塑有二伫立侍童,身材魁梧。右边的侍童袒胸露臂,胸戴璎珞,手捧供品;左童宽衣广袖,左手捂胸,右手执一麻鞋。佛像虽着中原服装,但相貌有着明显的异族特征。

  三世佛窟

  为支提式建筑。主龛内塑有三世佛祖像,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皆为今塑。像后佛光壁画色彩艳丽。环绕主龛有小佛龛9座,内塑有9座小佛像。南北两壁有小佛龛塑像10尊。

  观音堂

  窟深7.5米,宽6米,开凿于北魏时期。原观音塑像塑于唐代,前殿为木结构歇三式卷脊三楹,前檐斗拱呈米字型,窟顶为红砂岩,两壁均为红砖砌墙。内窟塑有观音大士坐像,高约1米,身着绿衣蓝裙,体态丰腴,颈胸戴璎珞饰物,脸如满月,双目半合垂,手捧斜插杨柳的绿色净瓶。

  前窟有一尊白色缅甸玉观音站像,高约0.7米。观音赤足立于莲台之上,身着白色点缀黄色星光图案的长袍,右手施礼供印,左手持宝瓶,袒胸,广袖,裙带结于腹前。

  玉佛楼

  佛龛内为玉雕释迦牟尼卧像。卧佛长约6米,重达13.5吨,呈侧卧状,右手支头,腋下枕一黄金嵌红宝石的宝枕,左手自然放置在微微弯曲的双腿之上,乌发卷曲,发髻高耸,双耳垂肩,右臂袒露,斜披袈裟,袈裟因卧位关系褶皱重叠,衣服如流苏般垂向右下方,其上臂、手腕均饰有黄金宝石手钏、臂钏。佛雕玉质细腻,光滑润泽,雕工精细。

  紫轩阁

  耸立在人工湖东侧的紫轩阁为近年新建。阁中塑有1尊高9米的女娲立像,身着红衣绿裙,仰首向天。像后为假山和壁画,内容选自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传说,整幅壁画长约15米。假山上是女娲初始造人的模型,有的人面蛇身,有的狮头人身,有的有头无眼,有的无脚无手。

  千年古刹,重放光华。1993年,法泉寺被恢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又引水入寺,种花植树,平沟建湖,修桥铺路,自然环境得到美化,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法泉寺在整体上恢复了本来面目,局部建筑更胜昔日规模。2000年,位列中国百大名寺第39位。2004年,法泉寺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今日法泉寺,窟新阁明,楼宇凌空,清泉回流,榆柳成荫,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松柏长青,桃花映帘,红枣飘香。这里集儒、释、道于一寺,融建筑、雕塑、园林、文学为一体,是人们朝觐、观赏、娱乐的好去处,每逢浴佛佳节,更是万人云集,盛况空前。

  法泉寺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
  电话:
  邮编:73060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沙发
发表于 2018-5-24 14:2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