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487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玉器收藏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211

帖子

10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22:38: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邓仲祥 于 2015-11-5 22:40 编辑

  
         不同时代的玉器,价值并不完全相同,概括玉器发展近70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玉器的价值:
  首先,制作玉器的原料,即玉料本身就是宝石,因而有其自身的价值,这是玉器与其他如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古董的区别所在。玉料价值的大小受产地、色彩、 形状、大小等制约。虽然在历史上曾有过“君子审玉,重德而次色”的玉材观,但在先秦时期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恰恰证明了玉料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秦汉以后,西 域的和阗玉涌入内地,以其产量大、质地纯、色泽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此后,和阗玉垄断中国2000年之久,清乾隆帝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从新疆运进单 件上吨重的玉料。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从缅甸境内运进的翡翠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玉料。由此可见,玉料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其次,初期的玉器主要是生产工具、祭祀工具和装饰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渐渐增多,等级观念也愈来愈重,产量稀少、美观的玉器,赋予了这种制 度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一些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发掘出了精美的玉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此现象更加明显,如良渚文化的一些墓地,一座墓葬中就曾 出过上百件玉器,其中一同样形制的玉器也出土于大型的墓葬中,玉成为只有少数统治者才有权占用的器物。进入商周时代,情况更加普遍,都出土在商周时期的大 型墓中。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一块上等的蓝田玉(又说为和氏璧)制成了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都看重这枚传国玺,认 为要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东晋时的几个皇帝都没有得到这枚玺,被讥为“白版天子”。汉以后的各代还专门规定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 的玉玺。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在唐代,则对玉带的佩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新唐书·舆服》中 所谓的“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周礼》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记载,“六瑞”的使用规定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 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不够某一级别身份的人不准持佩。《左传》中明确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由此可见,从原始社 会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玉器又是聚敛财富的手段和显示富有的一种标志。良渚文化中出土几十件以上玉器的墓葬,墓主都是有权有财富的人。有的一个墓葬出土上百件玉器,除作为宗都、 丧葬用器外,有着标志财富的功用。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一批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仍有大批玉器出土。在商代出现了玉做的币,即贝形玉币, 同时玉也作为交换品和贡品。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戈上刻有“卢方皆人戈玉”。商代时期,商王室所用的玉器的玉材,有相当部分来自辽宁和新疆等地,是通过交换 或入贡得到的。在西周,僻处四川的蜀国就曾向夷王贡献琼玉。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为了得到一块上等的玉器,不惜发动战争,甚至割地相让。秦汉之后,玉作为 显示富贵的财物,一直受到权贵的青睐。作为一种商品设肆而卖,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明清以来,玉器商店渐渐增多。晚至清代,玉器的身价更是普遍升高,有“古 铜旧玉无定价”的说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沙发
发表于 2015-11-6 07:47:23 | 只看该作者
静对世外物; 宁观亭中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1-6 09: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16 22: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