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暄就是指两人在见面的时候谈论天气的冷暖与生活中的琐事等等一切应酬语。它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是沟通彼此之间感情,创造出和谐气氛的一种方式。陌生人相见或经人介绍两个相识,几句得体的寒暄话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了解。在寒暄中要体现出坦率、真挚、热情,但不恭维、虚伪和冷谈。说话时要委婉而又恰到好处,言语不宜过多。熟人相见时寒暄起来很容易出现“话到用时方恨粗”的现象,寒暄得不是平淡无味,就是俗不可耐,有的甚至不堪入目。
有人见面时总是先骂上几句,或说上几句“干他妈啥去”等惹人生厌的话;也有人在公共厕所见面时,不能避实言虚,有意无意之间造成了双方的难堪和尴尬。熟人之间,应注意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以及各自熟识的程度。假如与长辈相遇了,就应表示谦恭;见到同辈可以随便些,但是却不能让人感到虚伪;碰到晚辈其实也可以等晚辈先说话,并应言而答;与相熟的同志朋友相见,应主动先说话,从而便可体现出尊重与热情;与同志寒暄,一定要记住“拿腔作调”,应该庄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佻。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交际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境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之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者的语言心理。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言语交际的艺术。
俗话说得好:山不转路转。其实,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只要彼此双方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亲”、“友”关系,如“同乡”、“同事”、“同学”甚至远亲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寒暄攀认某种关系,一见如故,立即转化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三国时,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就是:吾,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这短短一句话,就奠定了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攀认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汉,跟您这位武汉人可算得上同乡啦!”“您是研究药物的,我爱人在制药厂工作,咱们可算是近亲啊!”“噢,您是北大毕业的,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呢?”这些事例,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契机,发掘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另外再从感情方面靠拢对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面。
“今天天气真好。”这类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东北天气很冷吧?”之类的话,这样就能打破尴尬的场面。言他型是初次见面较好的寒暄形式。这是对初次见面者尊重、仰慕、热情有礼的表现,如“久仰大名!”“早就听说过您!”“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得益匪浅!”“您也精神多了!”“小姐,您的气质真好,做什么工作的?”“您设计的公关方案真好。”
另外,还可以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彼此一见如故。
如今,在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的。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
有时人们往往结识一些新的朋友,那么,如何与初次见面的新朋友交谈呢?以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你可以作自我介绍,然后再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但是切记,千万不要问对方的隐私。这些问话之后,你们就算是认识了。接下来,可以谈一些轻松的话题,以尽快摆脱初次见面的约束。不过,要注意谈的话题对方是否感兴趣。如果发现对方只是在勉强听,就不要没完没了的说下去。重新找个话题也许会更好。
其次,假如你发现对方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多谈这方面的问题,就算你并非特别感兴趣,也不要有厌烦的表现。比如,对方很喜欢看足球比赛,你和他交谈,或者请教他这方面的问题,他就会把你当作知音。即使你对此并无多大兴趣,也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对方说话。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你们就会像老朋友一样熟悉起来。
最后,如果你和初次见面的朋友发生争执,就要尽快转移话题,不要一味顽固地争执,非要弄明白不可。否则,只会弄得双方不愉快,得不偿失。
人都说一回生、两回熟。“两回”不难,要说难就难在头“一回”。难在哪儿呢?难在面对的是陌生人,不知该从什么话说起,不知该说什么话,不知该说的话会不会让人听了感觉不悦……那么如何避免因怯生而给语言交流造成的尴尬呢?在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不妨试一试:
问话探路法把对方当成一般过路人,然后就如问路一样,找一些自己心里有数却佯装不知的问题请对方来回答,这样你就取得了语机上的主动。无论对方的回答对与错,你均需认真地洗耳恭听,即使对方说错了,你也应该“将错就错”地表示谢意。因为,这种问话探路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到任何答案,而是为了打开你和对方进行语言交流的闸门。
当彼此之间对话的闸门被打开后,就会顺流而下,之前那种陌生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一般情况下,无人会恶意拒绝一个虚心请教者。只要对方愿意与你搭话,你所预期的社交方案就已成功了一半。当然,这种方式听起来好像有点儿虚伪,但对怯生者来说,不失为树立自己说话自信心的有效办法。
问话探路法只适用于和一个陌生者搭话,假如与一个团队接触,则不适用。
轻松探微法与一个陌生人初识,有时只需抓住对方的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就会很顺利地叩开双方沟通之门。
你可以认真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一些陌生人,看看他们是不是有比较特别的地方,比如对方穿着上是否有异族风情的配饰,比如对方使用的手机款式让你非常青睐,比如对方所抽香烟的牌子……谈论这些细节很可能会立刻吸引对方的兴趣。聊天的话题最好选择节奏感比较轻松明快的、无需费尽思量的,这样就不会让人对你的搭话产生反感。有时候,即使无语,只需向对方抱以会心的一笑,就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第一次搭话顺利过关,就是给第二次见面沟通做好了铺垫;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你不妨直呼对方的名字,讲一些无伤大雅的笑话。不管你讲什么,一般说话都宜少不宜多,话一多,就露了馅,那么到时你就很难赢得对方的尊重了。
如果对方是有意的与你沟通时,不管对方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一定要记住不能否定对方,因为毕竟你们还不熟,一旦被否定,余下的沟通也就很难往下进行了,前面你所做的一切细节探微的努力也会因此而徒劳。
假如你是经过人介绍和一个群体初识(或你刚到一个团队上班),你所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你不了解他们,同样他们也不了解你,你的心跳会不会比参加应聘面试时还要快?尽管这些新面孔都和蔼可亲地纷纷围上前来,主动和你搭话,但你依然紧张得手心出汗不止,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这可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不要有什么顾虑,当然也更不要回避大家的一些提问。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第一次你就怯生而不语,那么何时来的第二次熟悉呢?要想以很快的速度与一个群体相熟,显然不说话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说话还要看怎么去说呢。面对你一言我一语的探问,你可千万别忙着去应答任何一个问题,这样你就很容易失去语机,因为你还没答完一个问题,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又在等着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与陌生群体对话的语机呢?有几种开门见山的“开场白”,你可以试着用。比如“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关照”;比如“今后我们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包涵”;如“作为新人,能得到大家的如此般的热情,真让我感动不已”;例如“认识大家很高兴”……
对一个陌生的群体来说,故意回避或者有问不答时,均被视作对这个群体的拒绝;说话太多也难以让陌生的群体所接受,而且还会让人感到害怕。一般人在初次见面时,总是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例如最典型的谈话:“今天天气不错啊!”
“是啊!早上还出太阳呢!”
这种对答如流的话语根本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样的别人也无法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交谈无异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初次见面的讲话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礼节,为此,而有所顾忌,其实大可不必考虑那么多,你可以这么说:“最近我和母亲相处不甚和睦,然而昨天我们居然高高兴兴地谈了一个下午,误会完全解开了……”或者说:“这几天太热了,我索性把头发剪短,朋友们都不认得了……”。以自己的近况为题材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
选择说话的内容要考虑对方的生活状况,针对这种状况而发的话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印象。
初次见面如果想要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应该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某单位有一次邀请某位先生上台演讲,他那自嘲的讲辞一开始就消除了与观众间的距离,他说:“今天我第一次与各位见面,很巧的是我穿一双漂亮的新皮鞋,而因为挤公共汽车赶路的关系,新皮踏成旧皮了,脚也大片起了泡……”
总而言之,尽快地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意识才能使对方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由于我们都长期生活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因此,有时候说话会流于形式。如何引起对方注意,就在于如何选择话题了。
|
|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