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2874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中山陵游记【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1:43: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京中山陵游记【随笔】

李三祥

                                    一

       2014年8月28日上午8时许,在下榻的天丰大酒店洗漱完毕,一家人下得楼来,到位于五楼的酒店餐厅吃完自助餐,我们一行五人,便乘坐电梯下楼,按照此前的约定,驱车前往位于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中山陵。

       我们到达中山陵景区的时候,是上午九点多的光景。随同我们一起行游的小周老家在句容,他是前几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的当地人。小周自己他本来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宝马车的,但为了出行的方便,也为了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次详细了解风景名胜地点的机会,他又特地联系了自己熟悉的一个当地朋友。这位朋友驾驶着自己的行车一路作了我们的向导。

       也真是天公作美,用小周自己的南京话说,“天气也很帮助”。因为此前一天,曾是大雨淋淋的南京,经过一个晚上的时间,到了第二天上午,也就是我们出来的时候,竟然没有下雨。这也为我们顺利地登游中山陵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出于当地天气变化多于的考虑,出门时。我们每个人都是随身携带了雨伞,以备作为时时可能下雨的遮雨之需。

       在山脚下的陵园入口处,有开阔的的停车场。眼前的平台,四围除了遍布密生的植被树高大挺拔而一派葱茏,剩下的空旷地带,就是经过人工整修而建的景区广场。放眼望去,这里山麓一带的地势,是平缓起伏逐步抬升的,与北方的山形突兀陡立的形势不同,它不会一下子就遮挡住人们视线而显得山势峻然挺立。

       一路行走间,作为向导兼司机的朋友,便随即向我们介绍起了与中山陵相关的历史和人文事迹。印象里最为深刻的一点,是他提到了中山陵这一融和中西建筑风格的陵园工程时,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赞赏和作为南京当地人的那种自豪之感。

       从他的口里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地方的人,对于近代中国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一片谦诚和敬仰之情。而且对陵园建筑的历史,他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由此我也知道了,这一近代史上浩大的园林建筑工程,其设计师名字叫吕彦直。

       据他的说法,吕彦直先生是民国时期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他师从的导师,就是当时享誉盛名的中国建筑学泰斗茅以升。后来他又出国留学,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一步深造。学成回国以后,正赶上一九二五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因患肝癌不治而去世。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人,决定遵照先生的遗愿,在辛亥革命后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首府南京所在的紫金山,也就是现而今中山陵所在的钟山上,建造安奉其灵柩的陵墓。

       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据说是当年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他与国民党一般元老,还有蒋介石及其儿子孙科等人的陪同下,一起上紫金山打猎,当他们登临到这里的时候,放眼古都南京,先生被眼前一派葱茏的景象和郁郁佳气深深地打动了,随即提到如果自己将来有一天辞世,能够有幸得以葬在此地,便是自己最理想的一个心愿。

        来自菏泽的山东才俊吕彦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当时建筑领域的佼佼者和合适人选,承担起了规划设计这一浩大工程的重任。这一宏伟的陵园建筑工程,从钟山脚下一直往上,顺着地势延伸,到墓室祭堂所在的建筑为顶端,也是这一工程的中心所在,共392级台阶,坡长700多米,垂直高度70米。其中的寓意,就是象征着当时全国范围内共有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

                                    二

       沿着墓道入口的廊门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中山先生亲自书写的“博爱”大字手迹。上了台阶,是通向墓室祭堂的林间墓道。栽植在墓道两旁的印度松,高大森然,绿意苍翠又呈现墨绿色彩,掩映在人行道路的台阶外围,给陵园凭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沉寂之感。

       整个陵园建筑平面,从下至下呈倒扣而立的“自由钟”式格局,这样的造型,寓意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和唤起民众觉醒的思想。工程从1926年1月起动工建造,到1931年建成,具有西方石造建筑融合中国文化色彩兼备的永恒纪念性。吕彦直先生毕一生之力建成了这一雄伟浩大的建筑杰作,可惜天不假年,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就与世长辞了,这不能不说真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大憾事。

       沿着博爱坊也即陵门向内,是面积不大但开阔平整的广场,再往前是同向墓室的墓道。从整体结构来看,用大理石铺成的台阶分为八个分段,前面五段台阶布局宽阔而平缓,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边缘而不见上面的平台。待到快要到达墓室的部分,台阶铺展的坡度陡然增加,象征着国民革命起伏骤变的不平凡岁月。在位于中间部位的平台上,有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两口铜鼎,其中的铭文是“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赠献”。而其中有一只鼎靠近腹底的右下侧方向的地方,有两个迫击炮弹创伤的弹洞,据导游姑娘(中山陵景区属免票景区。在陵园区买票窗口后来特意雇用找来的景区专业导游工作人员)介绍,出于好奇,我顺便问了一下这是啥原因造成的,她说这是抗战时期被日军榴弹炮攻山时击伤的罪证痕迹。

祭堂建筑庄严而纯简,门廊首额部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六字纲领。警醒着世人民主革命在推翻帝制时期的革命精神。

       站立在最高点的建筑方位,放眼山下的来路,只见平面而不见一级一级的台阶,总的印象是给人一种开阔而平整的格局。而建筑区域外围的植被和绿化树,郁郁苍苍,森然密布,映衬出墓道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局面。遥望远景,在阴天的背景之下,绵绵伏卧的丘山,给人以气象苍茫辽远的悠然之感。“金陵王气,山川胜景”,不由人生从心底里生发出一丝怀古之幽思和畅想之情。

                                    三

       在登临中山陵的当口,说来凑巧,我们碰到了一拨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景区工作人员陪同下拜谒的外国元首参观团。从随从和陪护人员的衣着以及前呼后拥的情况判断,大概是属于非洲或美洲某个国家的领导人参观陵园的外事活动。其中有身着驻华武官军服的外籍人员和我们的工作人员,这从他们的肤色和衣着可以看得出来。

       由于自己这次去南京时是随身携带着相机的,就在他们在眼前经过的当口,我赶紧不失时机地捕捉抓拍了一组关于他们行踪的新闻照片,作为一份珍贵的资料保存,留下了当时这一瞬间的见闻和记忆。

                                      四

       这次南京之行,由于是与家人一道,送孩子去南京在当地读大学,同行的还有孩子七十多岁的外婆,真可以说是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出于这样和老人一起出行的机会今后也不会常有的想法,所以每到一处地方,我都会像往常一样,在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和场景下,給自己和家人拍下一些资以作为留念的瞬间,保留在相机的镜头里边。

       在往返下山的途中,陪同我们行游导游姑娘,还向我们就栽植在墓道两边的六株日本松的来历特地作了讲解,知道了那些蓬勃如伞亭亭张立的松树,是在孙先生去世以后,由他的日本友人赠献,作为对先生的怀念和一片情谊。

        导游姑娘的热情与真诚,也让我们知道了陵园植被树栽植时,鸡鸭混养的生态环保理念。据说这一富有创意的思路,是由于十几年前发生在景区的一次大面积虫害导致陵区的一些松树枯萎,为了保护和防止虫害病对景区绿化树的再度侵害,经过景区和专家的商酌,在原有的树种间,又引进和栽植了一些有利生态自然平衡的树种,间杂混栽,从而有效地防止治了病虫害对景观植被林木的破坏。

                                   五

      下得台阶,沿着走出陵区的大道,在路边专门为游客而设的靠椅上休息片刻,我们的中山陵之行便告结束。我们同游的五人,有我们一家三口和孩子的外婆,加上南京的朋友小周,导游和小周的热情和真诚,让我们在南京之行的这段时间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关于南京的人文之美和浓厚的文化情结。

       回首顾望之间,金陵王气之感,古都的山川江水,在群山起伏翘首的孕含之下,让人对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顿生无限敬仰之情。

       青山不老,先生的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与钟山融为一体,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隐约间融,犹如天地浩气,那种博爱的胸襟,他那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将与苍山长久,激励和昭示着现代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精进,其推翻帝制的精神与舜日尧天并存。

【南京之行系列文章】



















【摄影:嶓冢山人甘肃李三祥】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429

主题

471

帖子

146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2
沙发
发表于 2015-7-17 08:53:36 | 只看该作者



果然,版主的文笔就是杠杠的

板凳
发表于 2015-7-17 08:5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7-17 08:5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