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398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211

帖子

10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23:36: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然之恋
  和政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有“陇上绿色明珠”之美称。作为神工之作,和政得到了自然无限的宠爱,用最雄奇苍劲的笔法勾勒了风骨,用最细腻委婉的色彩装点了气韵,从而造就了和政绚烂多姿的诱人神态。
  位于和政县城南23公里的松鸣镇小峡之中,有一处钟灵毓秀的人间仙境。这就是闻名遐迩的4A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景区由西方顶、南无台、鸡冠峰三峰构成,造型酷似墨客的笔架。景区内云杉、冷杉,马尾松遍布山野。这里青峰接云,古松参天,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每当劲风袭来,松涛声震荡石壁,经久回响峡谷,故名松鸣岩。
  松鸣岩是沧海桑田的地质见证。在两千万年以来的造山运动中,松鸣岩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经历了从河流低地到高山峡谷的过程。松鸣岩的石质为砾岩和砂砾岩,能够储存宝贵的水分,也为峭壁上的松树提供了得以生长的环境,从而营造了绿荫蔽日的美景和旷世的绝响。古和政有“宁河八景”之自然景观,首提的“须弥翠色”指的就是松鸣岩的景色。
  自然之妙,尽在山水之间。和政耸立的峰峦与青藏高原一脉相承,孕育的清澈湖水禀赋着藏地的血统,和巴山蜀水有割舍不断的基因。因此,在和政这片生机盎然的热土上,既可以领略到高原粗犷的风光,也可以欣赏到平湖温润的景致。
  太子山因秦太子扶苏在此驻军戍边而得名,岩石熠熠生辉,裸露的山骨终年积雪不化。太子山泉常年流淌,传说太子山正身压住了大海的“海口”,于是,汹涌之水从“海口”喷涌而出,气势磅礴,颇为壮观。当地群众视为大海之睛,“海眼”之称由此而来。从“海眼”流淌而出的水,滋润了和政的沃土,形成了奔流不息的长河,这就是令世人为之倾倒的香水河。柳梅滩风景区就是香水河孕育出的人间奇景,这里蓝天白云与苍松翠柏互映,似千帆竞发的峰峦与碧波荡漾的湖水相衬,共同绘制了一幅人间最动人的泼墨山水巨画。
  太子山主要由距今约2亿7千万年前的二叠纪中晚期的石灰岩构成,岩石中盛产蜒类、珊瑚和苔藓虫类化石,表明这里曾经是清澈而广阔的浅海,多门类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此共同生活。时光荏苒,岁月的更迭将一切点染成了风景,起伏成了眼前壮观的峰峦。
  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地壳运动造成的节理、裂隙,断裂等构成了水流运动的空间。由于多期次造山运动对地层或岩石的挤压作用,产生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大型节理或局部断裂构造,随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不断抬升,流水沿着这些构造薄弱面持续向下侵蚀,最终形成了太子山地区壮观的峡谷地貌。
  峡谷地貌是自然留给和政的大景。沿太子山脉形成的高山峡谷是公园内又一大特色景观,主要有铁沟、寺沟、三岔沟等,这是时间长河与岁月利斧共同雕琢出的山水神韵。
  铁沟风景区位于和政县城东南20公里的太子山东部。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峡内林木丛生,两边群峰耸立。仰视,石壁万仞,绿松入天。和铁沟风景区同属一种地质类型的还有寺沟风景区以及三岔沟风景区。寺沟又称“小普陀山”,有“普陀仙境”之美誉。峡内山形奇特,怪石嶙峋,林木繁茂,瀑布跌三级断崖而下,雾气弥漫,水声如雷,引人入胜。三岔沟景区位于和政县罗家集乡境内,由熊窝沟、直沟、西沟三条沟组成,沟内植被茂密,夏季郁郁葱葱,景色秀美,到了秋季,层林尽染,令人流连忘返。
  独特的地貌和迷人的景观让和政散发出气象万千的魅力,也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赋诗兴叹。明洪武31年,大学士解缙在河州任职时曾题写“悬壶点漏”四字,并留下“宁河城头百丈涌,泻下通明五色虹,若到关前应驻马,下瓢一饮醉春风”的脍炙佳作。诗中描写的盛景就是宁河八景之一的滴珠山。
  滴珠山是由钙华构成的石山,是盆景水锈石的理想原料。钙华是由地下水中溶解的钙质在暴露于地表后再次沉淀的结果。或许性情中的诗人并未探究这座山的地质成因,但却写出了滴珠山的清幽,写出了和政的灵秀。
  涵宇宙之精华,蕴天地之灵性。迷恋自然,和政的山水或许没有名山大川的磅礴娇柔,但却素面向天,如一个处子,恬静地诠释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独特。
  万物之魂
  化石是地球的遗迹,是生命的记录,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留下的自然杰作,许多重要的化石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事件,从中能解读出地球的脉动,像年轮一样,记录和存留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诸多奥秘。
  和政有“古动物化石之乡”的荣耀。其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连续沉积地层和丰富的古动物化石成为了研究地球演化历史与探索地壳巨变的地学百科全书,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古生物学界的空白。特别是极其丰富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采集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
  和政是化石的王国。在这片承载着万物之魂的深沉土地上,已出土的化石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最大的鬣狗化石——巨鬣狗、最大的真马化石——埃氏马、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头骨化石。
  凸显“生命回响”的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是园区内目前最重要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也是区内唯一一处集中出露并保持原始埋藏状态的化石点,出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化石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同时,还有保存良好的化石采洞,是了解化石原始产出状态和采掘过程的最佳地点。
  群山环抱,绿树四合,桦林古动物化石埋藏原址馆外观采用螺旋状的建筑造型,逼真地再现了生命的起源。生命源于海洋,生命的进化本来就是一个不朽的传奇。目睹埋藏区上方的地层剖面,就能感知时空的变迁。每一层的叠加留下的都是时间的重量,亿万年的岁月在此被浓缩成了历史的片段,这些代表了晚中新世以来的连续沉积构成了高原史书博大的页面,是和政献给世人的无比神圣的惊世巨著。
  在距今6千5百万年前,伴随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小行星撞击事件,恐龙、海生爬行动物等众多生物类别灭绝,宣告了中生代的结束和新生代的开始。此后,哺乳动物逐渐演化成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宰。
  和政地区位于甘肃临夏盆地的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从距今30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到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这里一直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渐隆起和气候的变化,这里的古动物群也发生了相应的演替,也使得和政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一把钥匙。
  和政地区出土的这些分属新生代晚期的四个丰富的哺乳动物群化石,分别埋藏于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约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沉积中,埋藏着距今约16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约12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
  临夏盆地在晚渐新世,气侯温暖湿润,森林遍布,间杂有一些开阔的草原地带,以巨犀为代表的古动物群生活于其间。巨犀动物群的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北缘均有发现,证明青藏高原在这一时期已经隆起,但海拔高度还很低,巨犀等大型哺乳动物在“青藏高原”的南北间可以自由迁徙。
  到了中中新世,临夏盆地内的森林更加茂密,河流、湖泊众多,以食鲜嫩水草为代表的铲齿象动物群非常繁盛。铲齿象动物群在青藏高原北侧有很多发现,而青藏高原南侧见不到这类动物的踪迹,说明青藏高原在一时期已经升高,成为陆地屏障,阻碍了动物群的交流。
  千百万年的时光造就了和政的山川与奔走的生灵。在和政老沟园区,出露自距今约1600万年前的中中新世紫红色泥岩至全新世黄土堆积的连续沉积,露头良好,断面清晰,剖面下部灰色砂砾岩中产出大量的铲齿象动物群化石。当年,铲齿象就在老沟一带尽情地生活着。
  现以灭绝的铲齿象是一个特殊的物种,下颌极度拉长,前端并排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是用来从浅水中挖掘植物的,故得名铲齿象。那时和政地势平坦,森林茂密,丰盈的水草为这些庞然大物提供了安逸的栖息场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变的灾难瞬间封存了它们的足迹,最终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中成为了大山的守护神。如今,采洞宛如门扉,却再也看不见铲齿象的出没。沧海桑田,一切都成为了化石,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奇迹。
  晚中新世时,临夏盆地的气候环境已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并开始有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动物群面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适应于稀树草原环境的三趾马动物群得到了空前的繁盛。
  到了早更新世,青藏高原进一步隆起,海拔已达到了相当大的高度,北极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这些巨大的地理环境变化,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在冬季出现了强烈的西北风,临夏盆地的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地表被西北风带来的厚厚黄土覆盖,产生了适应于高原或高山生存的真马动物群。但由于生存环境的相对恶劣,这一动物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已大为减少。
  专家由此得出,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大致为: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水体更加丰富;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季节性变化加强;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
  自然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然本身,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过是自然演化的样品,最终都将归于岁月流逝的尘埃或者标本。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化石王国的缩影,是高原史书的插图,是我国唯一一座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博物馆,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之一。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荣获2012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的唯一一座县级博物馆,是甘肃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世界的和政,古动物的伊甸园。按照打造“一会、一中心、四基地”的目标,和政积极建设国际古动物化石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永久性会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动物化石保护开发研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基地、绿色产业基地。2001年、2003年、2009年已先后在中国·和政召开了三次古动物化石保护与开发国际研讨会,现正紧锣密鼓地筹备2013年学术研讨会。
  化石文化是和政的金字招牌,也是高原史书最丰富的内容。
  揭示生命的真相,破解地球演变的秘史,和政的每一块化石就是最精美的文字,这些记录万物之魂的物证一经排列,就是普天之下最生动最铿锵的语言。
  人文之韵
  古老神奇,活力无限,这就是和政的极致之处。如果说地球的演化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和政独有的魅力,那么历史人文的沉淀则又让和政焕发着别样的神采。
  和政有“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的殊荣。和政花儿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花儿也称“少年”,是流行在中国西部的一种民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民间歌谣,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别,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被国内外文化研究专家誉为“古老的《诗经》”和“中国古老文化的活化石”。
  和政松鸣岩是河湟花儿的南部大本营,也是甘肃省内最大的“花儿会”会场。每当野牡丹遍山开放时,各地游人和花儿歌手云集于此,竞展歌喉,唱“牡丹”,漫“少年”,“龙华盛会”因此得名。除了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的松鸣岩花儿会外,在和政还有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寺沟花儿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的半苍岭花儿会。
  花儿如山一样高昂,或如水一样缠绵。一曲花儿唱出了人间真情,唱出了和政儿女生活的美满幸福。
  秧歌俗称“社火”,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而和政秧歌,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陇上独树一帜,是和政汉族群众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七期间闹新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每当正月十三这天,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进城赶会,西面八方的群众成群结伴而来,秧歌队在舞,在跳,在旋转。秧歌场上,狮子、龙灯、旱船、高跷在春风里舞动,太平鼓、太平锣、金唢呐、铜钹和着春的旋律和节奏,撩拨得人心如醉。
  在和政的清虚观,古城墙的痕迹清晰可现,这是文明延续的起点。登高俯瞰,视野里的和政高楼林立,城市的建设应和了时代的节奏。远处,苍山如画屏,良田似棋盘,村舍依依,人烟袅袅。这里有晨钟暮鼓,有大成殿,教化人心的孔孟之道依然盛行,有宽敞的戏台,尽管没有彩排,但隔着时空,仿佛还能在潮湿的空气中听到久违的呐喊。
  化石王国,高原史书,自然仙境,人文和政,这就是和政独有的铁骨与柔情。
  在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岁月被凝固成了化石,时间被浓缩成了人文。面对丰厚的自然之作,感受斑驳的风尘之重,就能真切明白:地质公园为和政添彩,和政为世界增色!
  这是占伟大祖国总面积万分之一热土上的一处惊世公园,其秀美的山川与奔流的溪水组合出了神奇的人间天堂。最为独特的是,这里的晚新生代地层出露连续和良好,其中埋藏有类别丰富、保存完好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成为举世闻名的了解远古生命的绝佳窗口。
  这个公园就是享誉中外的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263.8平方公里,公园及其周边化石分布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已发现超过100余处的化石点,产出3纲、8目、150多个属种的各类古脊椎动物化石,使得这里成为了地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首选基地。同时,园区内植被茂密,山峦耸峙,奇峰苍翠。有河流遍布,松涛萦耳;有云杉竞天,古刹高悬;有晨钟暮鼓,梵音绕梁;绝妙的天籁与和谐的人文在此完美贯通,使得这里成为了旅游度假、休闲、野营、探险的最佳场所。目前,公园已被命名为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是的,上苍把破解地球演变过程的答案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无与伦比的壮美山河中,留在了记录岁月更迭的化石上,如同厚重的历史典籍,从中能完整地查阅到人类追寻难觅的自然仙境以及许多未知的远古秘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4 12:5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