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515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沙漠里的“都江堰”

[复制链接]

372

主题

553

帖子

17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7:0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磊 于 2015-7-13 17:08 编辑






  被沙漠掩埋的防护林。资料图



      2011年6月16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直扑敦煌市阳关镇。

  危急时刻,一个名叫“沙漠都江堰”的工程,将90%的洪水成功分流、化解,使阳关几千人的生命和2万多亩农田得到保护,阳关古城消失的悲剧没有重演2000多年前,都江堰的修建,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000多年后,一项被称为“沙漠都江堰”的生态治理工程,挡住了沙漠东进的步伐,并拦截化解了泥石流灾害,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没有让诗章辞赋中的阳关——今天的敦煌阳关镇,像历史上那样在泥石流灾害中湮没。

  创造“沙漠都江堰”这一奇迹的是,被誉为“当代李冰”的甘肃碧泊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延忠。

  2014年1月9日,何延忠被评选为“中国网事·感动2013”年度网络人物。

  (一)

  何延忠来到阳关时,他已经是位身家过亿的成功企业家。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兰州人,何延忠到阳关,缘于他的一个梦想——建立“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

  1986年,24岁的何延忠在家乡永登县成立了甘肃碧泊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祁连雪山冷水资源,在黄土高原发展冷水养殖虹鳟鱼产业,成功填补了我国虹鳟鱼养殖的空白。

  在何延忠的带动下,永登成为全国闻名的虹鳟鱼之乡。全国60%的虹鳟鱼出自甘肃,永登又占到其中的七成。何延忠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随着虹鳟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何延忠萌生出一个念头:高寒冷水虹鳟鱼产业,基本不消耗水,经济效益却相当于种植小麦的600多倍,是最节水、能使农民快速致富的产业。为什么不利用祁连山冰川融水,建立一条高寒冷水鱼产业带?这样,既能带动百姓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何延忠从地图上看到,祁连山冰川最东头在永登,最西端在千里之外的敦煌。

  2000年,敦煌市政府为保护阳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敦煌沙漠生态旅游项目为依托招商引资。

  为了实现梦想,何延忠决定去阳关投资兴办敦煌飞天生态科技园,建设集科研、养殖、加工、生物提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亚洲最大的沙漠高寒冷水鱼基地,创新技术,形成规模,辐射带动,最终在河西走廊形成一条“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

  2001年3月,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何延忠率领技术专家和工作团队,来到了中国第三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在曾经被泥石流湮没过的阳关故地,开始在这个常年受沙尘暴侵袭的小镇上创业。

  “当时好多人都投房地产了,但我就想建成一条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带动整个河西的人民都通过养鱼致富。同时,用冷水虹鳟鱼实现生态治理,让沙漠变绿洲。”何延忠说。

  敦煌市政府批复给他的项目用地在阳关古烽燧遗址西南的龙勒村,这里有条西土沟,沟里的小溪每秒有0.35立方米的水流量,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也是何延忠养殖冷水虹鳟鱼的水源。

  何延忠到来后,发现严酷的现实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这里除了几万亩沙漠戈壁外,荒无人烟,水、路、电,什么设施也没有,只有满眼黄沙和一片荒凉。更为严重的是,沙丘每年以4至10米的速度向阳关逼近。

  何延忠没有被眼前的荒凉吓住,他怀着梦想和激情,带着一拨人,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兵分几路,规划、测量,绘图、论证,搭窝棚、建公路、拉电、栽树、种草,考察、取水样、修水渠,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

  经过艰苦努力,一个初具雏形的科技园出现在茫茫沙漠中。然而不久,沙漠就给了何延忠一个下马威,使科技园受到重大损失:一场50年难遇的特大沙尘暴,把帐篷全部卷走;随之而来的洪水泥石流,把鱼塘摧毁淤平,8000万元投资付之东流。

  面对严酷的环境和严峻的现实,好多人选择了放弃:投资伙伴相继撤资,先后有80多名员工离开了敦煌。

  何延忠这个倔强又坚强的西北汉子却没有退缩,他时常来到沙漠之中,独坐沙丘,苦苦地思索着破解之策。

(二)

  阳关自古以来是敦煌抗击风沙的第一道防线。这里极度干旱,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0-100倍,沙漠化严重,沙尘暴猖獗。树木栽了枯,枯了再栽,2000多米长的防风林带被沙丘掩埋,余下的200米也只剩下树梢,在与风沙苦苦抗争。

  在人们的印象中,沙漠是缺水干旱的地方,但是,库姆塔格沙漠却长期面临水患的严重威胁。有“旱极”之称的阳关,洪涝灾害频发,到了汛期,洪水挟裹着大量泥沙奔流而下,轻则污染水源,重则冲毁道路、农田和村庄等,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在这里,防洪堤坝修了垮,垮了再修,洪水是祖祖辈辈过不去的坎。资料记载:阳关古城就是被一场洪水泥石流淹埋而消失的!

  “必须千方百计治住水害沙害,守住阳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何延忠暗下决心。

  何延忠请来了不少生态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共同寻找降服水害、沙害的办法。

  何延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忽然一个灵感在他头脑中闪现: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修建了都江堰,秦人在崇山峻岭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我为何不能学他们呢?他决定修个“沙漠长城”阻击风沙,再建个“沙漠都江堰”导洪疏流,保卫阳关。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这个想法。何延忠筹资2亿多元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阳关保卫战”。

  “阳关的防洪坝为什么会垮了建、建了垮?我们经过考证,是因为阳关镇地势较低,敦煌、肃北、阿克塞的洪水全部汇集在这里,在这里修坝无济于事。我们决定,把拦洪坝修到阳关的上游,肃北、阿克塞山洪的出山口。”何延忠说。

  何延忠先是种植防护林,紧接着在沙漠中勘测洪水路线。在肃北、阿克塞山洪出山口,何延忠修建堤坝拦截洪水,减缓流速;再开凿梳齿状分洪河道,把倾泻而下的洪水分割疏流在库姆塔格沙漠;又开挖蓄水工程,将分流的洪水分别拦蓄其中,积蓄的洪水下渗涵养水源,形成“地下水库”;在“地下水库”附近开挖侧渗截面,下渗的洪水经沙漠过滤变清后流淌出来,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而植绿种树,恢复生态,发展高寒冷水鱼养殖和葡萄种植。在库姆塔格沙漠的风口,高筑沙障修建“沙漠长城”,阻挡沙丘前移;修建蓄水工程,救活防风林。

  10年来,何延忠先后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沙石料1亿多立方米,修建了13条共93公里长的河道、21公里长的“沙漠长城”、100多个蓄水工程,在库姆塔格沙漠中建成了治理洪水、沙害的综合系统工程“沙漠都江堰”。

  如今,在库姆塔格风口,已经形成了长达20多公里、宽近千米的绿色生态屏障,把沙丘推出阳关5.6公里,原本被沙漠掩埋枯死的防护林又抽出绿色枝条。随着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沙漠都江堰”周边形成湿地9600多亩,绿化面积2.6万亩,荒漠化治理面积56平方公里,防风固沙面积30多平方公里。

  1月3日,记者来到“沙漠都江堰”,看到西土沟如今已变成了一条芦苇沟,清澈的泉水咚咚作响,成片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摆,红柳,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十分丰茂,西土沟紧连沙漠的一面砾石崖壁,变成了长数公里的渗水面,西土沟溪水的流量新增了近两倍。枢纽调蓄工程月亮湖、九连湖等,碧波荡漾,吸引了野鸭、仙鹤、天鹅、鸳鸯、翠鸟、白鹭等十几种水鸟前来栖息。

  2013年8月,以中科院院士程国栋、郑晓静为代表的30多位科学家专门对“沙漠都江堰”的科技成果进行研讨,认为此项工程浩大、设计巧妙、建成不易,其以“害”治“害”、化“害”为“利”的治沙治水思路,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具创造性和推广性。

  目前,这里被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敦煌基地。中科院兰州分院也同何延忠合作,在这里成立了寒区旱区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沙漠都江堰”项目已经被列入中科院“星火计划”中。

(三)

  在修建“沙漠都江堰”的工程中,何延忠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沙漠、洪水治理沙害、水害,其以“害”治“害”的大胆创新,不仅为生态治理沙害水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竖起了保护敦煌阳关的三道屏障:

  黏土固沙工程利用洪水带来的大量黏土物质覆盖于沙层之上,在沙粒表面形成厚厚的黏土盐壳,对移动的沙漠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形成了保护敦煌阳关的第一道屏障;

  “沙漠长城”采取以沙治沙的办法,在库姆塔格沙漠风口修建沙障,有效阻挡了沙丘向阳关推进,形成了保护敦煌阳关的第二道屏障;

  生态固沙是种植耐旱植物,生长后形成了保护阳关的第三道屏障。

  与传统治理模式相比,“沙漠都江堰”的这种“分洪梳流治沙模式”效果明显。在这里,洪水好像安装了“水龙头”,沙漠则成了“过滤器”,水“害”化水“利”,沙“害”变沙“利”,实现了生存、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举,彰显出治沙、驯洪、富民等多重效果。

  2011年6月16日,敦煌、肃北、阿克塞普降暴雨,一整天的降雨,突破了当地两年的降水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直扑阳关镇。

  危急时刻,“沙漠都江堰”发挥了威力,通过分洪河道和分流梳坝,拦截、疏流了洪水,降低了水位,减缓了流速,将90%的洪水成功分流、化解,保护了阳关几千人的生命和2万多亩农田,使阳关古城消失的悲剧没有重演,在大漠戈壁创造了人间奇迹。

  时任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说:“多亏‘沙漠都江堰’工程,挡住了这次灾难性的洪水泥石流,要不,下游阳关镇和周边地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可就遭殃了。”

  “是这个大坝把90%的洪水分流。如果没有这个分洪工程,阳关镇就是一片汪洋。”阳关镇党委书记刘占英说。

  阳关镇被保住了,处于阳关最前沿的飞天生态科技园却遭受毁灭性打击,洪水冲毁了园区的生态林、引水渠枢纽工程和蓄水库,淹没了园区的养殖基地、科研中心和加工车间,将碧泊人20多年精心培育的亲本种鱼12万尾全部冲毁,350万尾商品鱼、600多万尾鱼苗被泥石流掩埋。经敦煌市政府评估,直接损失1.6亿多元。

  对何延忠来说,这个损失是灾难性的。10年来,每年养殖赚的钱,都被他拿来投入到修建“沙漠都江堰”中,具体投了多少钱,何延忠已经算不清了。这次灾难后,何延忠已经没有资金来源。

  碧泊公司副总经理孙惠丽说:“当时何总站在堤坝上,眼睛一直看着洪水,整整40分钟没说一句话。”

  两年以后的今天,科技园工程部部长王永斌提起这次灾难,仍然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

  在惨重的损失面前,何延忠想得最多的还是尽快修复分洪河道。“现在是雨季,如不尽快修复分洪河道,再来洪水,下游的村庄就危险了。”何延忠说。

  有人劝他放弃,他却说:“我们把90%的洪水分流了,能把阳关保住,使村民免受灾难,我们还是成功的。现在我们已经摸出了规律,解决了根本性问题,以后就更有信心了。”

  何延忠把自家的住房抵押给银行,筹集来资金,立即开始清理河道,同时恢复生产。

  “沙漠都江堰”工程,耗尽了何延忠的心血。他常年在阳关修筑堤坝,远离家乡,由于操劳过度,在酷热难当的沙漠之中,何延忠曾昏倒过四次,最长的一次高度昏迷长达21小时。

  何延忠在飞天科技园的宿舍,十分简陋,里面只有两张老式的单人床,两个简易的无纺布衣柜,一张书桌,几把椅子。

  他对儿子、女儿说:“你们要买房,我只帮你们付首付,其余的钱,你们贷款慢慢还。”

  很多人说他傻,何延忠却说,“当我看到‘沙漠都江堰’有了成果时,当我看到沙退人进时,当我看到洪水不再冲毁老百姓的家园时,当我看到防风林被救活时,我觉得,这比我在银行存多少个亿更有价值!”

  何延忠,这个坚毅的汉子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压倒,即便是屡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也没有动摇他建设“沙漠都江堰”和“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的信心。如今,他带领的碧泊人仍旧在沙漠中战天斗地,坚持和实践着他们不同寻常的梦想,书写着阳关故地新的历史。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沙发
发表于 2015-7-13 22:0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