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章 于 2015-7-14 09:03 编辑
丝绸古道上的龙泉 龙泉共有五眼,呈“S”形分布。 甘肃是龙文化发祥地,甘肃兰州红古发现了马门溪龙,永靖发现龙足印,见证远古时代这里就有庞大的生物龙存在,而发祥于甘肃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又发现了龙图腾雏形,因此甘肃大地是龙文化的发祥地。甘肃因龙而得名的山水村镇更是不计其数,永登龙泉就是其一,龙泉之名历史更为悠久,龙泉寺因该地有龙泉并建有寺而得名,龙泉古称圣泉,在今龙泉寺镇龙泉村、水槽沟村境内。龙泉共有五眼,呈“S”形分布。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蛟龙,或试搅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着,皆畏避而走。”郦道元是否真的亲临过此泉无从可考,但由此可知此泉名早已有之,是郦道元考证记述而矣,而且郦道元借鉴汉代桑钦所著的《水经》一书,由此可推断龙泉之名在汉代就有。因为龙泉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霍去病“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的必经之地,汉朝曾在红城设县,在庄浪河川进行过大规模屯田,此泉周围也为驻军屯田,设驿站的最佳地理位置,这让我们进一步肯定龙泉之名,始于汉代或汉代之前就已有之。 龙泉之名久矣,龙泉的历史文化就更是悠久了,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甚为灿烂。距今5000年前,庄浪河川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处在马家窑文化的马厂文化时期,当时这里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手工业十分发达,龙泉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成为古先民首选之地。古羌人依偎在龙泉周围过着富足而殷实的恬静生活,迄今在龙泉地区庄浪河川东西台地上发现大量远古先民生息过的遗迹,这些先民生活在距今4000——5000年间,创造了极为灿烂的马家窑文化,李家坪、杨家营、柴家坪、葛家湾河沟等遗址,面积总共达100万平方米,为原古先民生活墓葬区,发现了许多灰坑、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其中李家坪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1981年就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永登县9处省级保护单位之一。在这些遗址里出土了大量彩陶、壶、罐、瓮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这是一块充满魅力的土地,匈奴、月支都曾争夺过、生息过,西域史前多民族生息繁衍过的土地,历史文化的积淀就显得更加丰富。而世居于此不断强大的羌人、匈奴屡屡入犯中原,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带领汉朝大兵横征西域,才将这块土地纳入汉帝国版图,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自此这里成为繁忙的丝路驿站,也成为历代王朝苦心经营固守中原的战略要地。这里是两汉王朝抗拒羌人、匈奴屡屡入犯的根据地;这里是中西文化、物品交流中转站,各色人种往来不绝;这里是汉、明长城穿越地,汉长城隔断了羌人、匈奴的联盟,明长城阻挡了鞑靼的不断骚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与这里有关联,张骞出使途经这里,霍去病的汉马铁蹄踏过这里,赵充国在这里实现屯田大略,鲜卑统治过,李轨占据过,吐蕃侵占过,西夏设营与北宋对峙百余年,蒙古族统治过,年羮尧、岳钟琪平定过番乱,林则徐进疆写下了“道旁山色颇秀,绿柳、白杨森森夹道,自入甘省以来,唯此地稍有生趣耳”的慨叹。千百年来,途经丝路的无数商贾政客,军旅、骚人都因啜饮龙泉甘露,而一扫路途的疲惫,加足了征程的信心,龙泉千百年沧桑历史中不知浸润过多少人的心田,龙泉至今依然喷涌着珠玉,滋润着一方土地,哺育着一方百姓。 龙泉的历史厚重而悠远,龙泉的民俗艺术更是让人称赞,甚至叫绝,这里是一块民俗文化的沃土,生生不息的民众在粗狂的黄土地上却创造出了无比精湛的艺术奇葩,且不说社火队伍的庞大与精彩,且不说民间节会、礼仪的多姿多彩,童家窑皮影戏梦幻般的表演艺术让人痴迷,数百年在这块土地上传承着民族文化,美化着民众生活,它不愧为历史文化的活态艺术。 兰州建有龙源之园,我们当建龙泉之园,刻千古吟唱于石碑,邀文人墨客留佳作,展民俗艺术奇葩,让高高跷欲与天公试比高,手握彩练当空舞,让皮影戏“双手挥舞百万兵,一口说唱千年事”,让龙泉之园成为丝路名园、古道新观,我们期待着龙泉古镇:东山再起谱新篇,清泉喷涌奏和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