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寺是解放以前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天祝县西部的天堂乡,东、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自治县嘉定藏族乡相邻。南岳衡山亦有天堂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此处海拔2200米,气候宜人,是甘青罕见地风景区之一,俗称"天祝的江南"。自唐代初建到解放初期,该寺历时1000多年,其间曾数度毁于兵燹,又多次重建扩建,建筑规模日趋宏大。(摄影:梁剑)
8月25日早上7点离开山丹县城,前往山丹军马场再次纪录祁连山区马场,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已有三千多年的养马史。山丹马场历史悠久,二千多年来 的史志典籍多有记载。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培育良骥骏马的天然牧场,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一》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滩——山丹马场)开始大量屯兵养马。这是中国官方设营养马的开始。从此,河西走廊就成为了历代皇家养马的基地之一。《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据胭脂(即焉支山),山丹马场正处祁连.胭脂两山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史料载.汉初在西北边郡设牧苑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匹。北魏曾把河西作为它的广大牧场,以河西水草美。乃以为放牧基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万匹。”那时河西经常保持军马十万匹左右.以备京都军事警卫之需?陪炀帝时,以山丹大马营为中心.牧放官马十万匹。至七世纪唐朝初期,在西北设八坊,坊下又设牧监若干,每监养马三千至五千匹。仅在河西一带养马就达七十余万匹。到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 371年).征西将军冯胜攻占河西后,在大草滩修筑了马营堡(现称大马营堡),并以此为中心.重建多处烽墩.向南至白蛇口(祁连山口.现称白石崖口),设七个墩台(十里一墩)向东至高固城(现永昌县境),设七个墩台(五里一墩).自大马营西行设有五个墩台。这些烽墩纵横呼应,势成犄角.一旦有警守望相助,以利镇守。据甘肃通志载,汉宣帝遣赵充国屯边而建烽墩是史籍中关于烽火台的最早记录。场区烽墩始建于汉代后经历代增设,修葺,至明代时咸今日之规模一墩举火四望皆警.形成以大马营为中心的军事报警系统。1989年山丹县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场区17处烽遂名列其中。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孳生马1.8万余匹。至晚清时。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滩仅有马数百匹。中华民国日年(1919年),政府派人经营马场,并于次年定名为甘肃种马牧场。后因战事频繁.马场历经浮沉,于民国1 9年沦为马步芳,马步青兄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才复归中央政府经营,几经周折,纽建为山丹军牧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奉毛泽东主席电令要完整无缺地将大马营军牧场接收下来。正式接管山丹军牧场,时有官兵605人,马匹9763匹。从这时起.古老的大马营草滩咸了人民军队的养马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