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波的诗,情感真挚,满而不溢。最近这几首小诗,虽是他信手沾来,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尤其是《周末,回来探母》中:“我安顿好母亲/轻轻关上门/母亲室内一片黑暗”。这几句,读得我心灵发抖,泪如泉涌!再不敢往下读,却又忍不住去读,欲罢不能。整首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表达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都是沉甸甸的。这让我的大脑里,清楚地回味着这样的一个事实:母亲年龄大了,我本该在身边陪伴,可生活中种种无奈,却让我无法陪伴左右,这是一种刻骨的痛。而对年迈的母亲来说,更是一种无奈,一种无言的痛,或许这痛还包含着母亲的欣慰,这欣慰是母亲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安慰……。“早点走吧,明天还要上班/母亲再三催促,我的脚步越加沉重/我只想多呆一会,那怕是一分钟”。由此来看:母亲是懂我的,她渴望我的陪伴,却又不得不催促我离开。“我安顿好母亲,轻轻关上门”而此时,就在那扇门关上的瞬间,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母亲室内一片黑暗”。母亲在屋里是什么心情,不言而喻。我在屋外又是什么心情?诗人无法说出。其实,谁都清楚,有些深入骨髓的感情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读到这里,我所有的情感开始沉重,我的心隐隐作痛。 诗人在这首诗中说出了多少人的无奈与悔恨。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人因为生存二字不得不背井离乡,无法在双亲身边陪伴奉养而心怀悔恨;有多少人生活在围城之内,又有多少人生活在围城之外。有多少人为自己的虚伪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从不承认传统美德失去的痛惜。又有多少人在这个理由中,理所当然地为自己找了很多的借口,从不为自己在双亲面前的缺失、遗憾而说一声“对不起”。而强波在《小寒,忏悔》痛心疾首:“……我的忏悔/永久停留在母亲十月怀胎的路上/我,只剩下了一副人的骨架”。平淡、直白的叙述,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毫不掩饰的忏悔之意。内疚,无奈,悲伤之情,全在这里体现出来。它就像一把出鞘的剑,迅猛刺向人性的灵魂。 强波现在的诗,不仅是为自己写,为自己疗伤而写,他能沉静地站在这块他深爱着的土地上,冷静地审视社会现状,农村现状,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触及的是人性与生命的价值取向。他在《飘过故乡的交响曲》中,诗里蕴含的深意,不仅体现了农村的变革,也体现了农民生活的安逸。而更多的是,在这种安逸生活的背后,被忽视而不太注意的一些东西。比如现代化工厂对农村的吞噬,被削平的大山,消失的耕地,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儿孙后代怎么办?我们的生存环境怎么办?再读这些句子:“吃饱的乡亲/并不排斥机器发出的声响/他们使劲的跳啊,跳啊/他们的舞步不会被机器的声音搅乱/满心激动,畅想此刻的幸福//一层一层的灰尘,偷偷落下/将要埋没一个故乡”。读来让人更心痛,极大地讽刺了那些为眼前利益而选择麻木接受的社会现状。吃饱饭的村民,已经对那机器发出的噪音习以为常。就像一个女人,习惯了她男人的呼噜声,呼噜声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没有那呼噜声,女人就会失眠一样。那些噪音伴随的灰尘,已经在喧嚣的舞蹈和伴舞的歌声里,被人们接受,认可。岂不知,这些灰尘,噪音,已经在偷偷地蚕食着可爱的乡村,蚕食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宁。人们生活在噪声里,生活在现代化的毒气里却乐此不彼,麻木被动地接受着所谓的现代文明,忽视了暗藏的危机。这到底是幸事?还是悲哀? 我向来对诗歌心怀敬畏之心,诗歌让人欢喜,又让人愁绪非常。因为喜欢,便心生畏惧,所以对每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总是读了又读,但从不敢妄加评论,就怕自己一不小心,曲解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然而强波的豁达,就如他的诗一样,他写了,我说了,就这样简单明了。他的诗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者出现一些古里古怪的句子而让人读不懂,让人感到是是而非。他的诗非常朴实,朴实的就像和你拉家常一样,然而却句句直钻人心扉,触痛人心灵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 从古到今,那些经久不衰的诗歌,除了真挚的情感之外,便是作者所赋予诗歌的思想性了。我深深的祝愿强波能够走出地域诗歌的限制,在对诗歌情感元素的提炼上,更贴近生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诗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