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起初的面塑作品是可以吃的,又叫“果食”。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游走四方,虽深受群众喜爱,但仍被视作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被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保护,被装入精致的玻璃框内,摆在各种展览厅内或居家的显眼位置,赫然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一般取筋道适中的面粉与糯米粉,按四比一的比例混合均匀,加水搅拌成面泥,揉成面团后再制成巴掌大小的面饼,将其置入锅中煮熟。捞出稍晾一下,复切成碎片(越碎越好),在碎片中加入少许防腐剂(中药谓之“亚硝”,化工原料称之为“安息香酸钠”或“安息香酸”)、食用精盐、明矾粉揉匀。待其冷却后,按需要揉进各种食用色素,即可用手、小刀、梳子、剪刀等搓、揉、捏、划、刻、切成要做的各种小玩意儿,如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小儿,憨态可掬的老寿星,变化多端的孙猴子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人物等等。
面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起。不过从民间传说中,大概可以看出一点眉目。相传三国时,孔明征伐南蛮,渡泸江时忽遇狂风,船不能行,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制成人头、牲礼,祭拜江神。说也奇怪,当下就风平浪静地让部队安然渡过江去,平定了南蛮。如此说来,面塑至少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面塑艺人们也因此把孔明供奉为祖师爷。
目前,我市面塑艺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在仅有的传人中唯崆峒区王翔较为突出,其面塑作品多次在省级、市级民间艺术品展览中展出、获奖,常被旅游者收为纪念品,当地群众也将其作为上佳的礼品馈赠亲友。现被评为市级“民间艺术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