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453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武当山与鸇阴古渡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 09:3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翻番 于 2015-7-1 09:43 编辑

张明清   (甘肃白银平川)

  白银市平川区旱平川上,有座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名曰水泉尖山。尖山一脉,绵延二十里许,衔黄河而翘首西向,傲立河岸的山头上,耸立着一处与湖北武当山相承相继的道家名观———北武当。

  北武当山位于水泉镇黄湾中村,黄河绕山而过,入红山峡西北流去,河对岸塔儿山与之遥遥相对。登北武当山四望,远处高山环围,而此山独秀其中;万座山头环抱簇拥,起伏重叠,若大海奔涌,似无数蛟龙游戏其间,气势雄浑而壮阔。

  古人绝有眼光,此处真是一方风水宝地。北武当山下的黄河口岸,西汉时为鹑阴河渡口,东汉时名鸇阴河渡口,西夏至明清时名迭烈逊渡口,是内地通西域的要津之一,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仍为兰包公路(今109国道)重要渡口。北武当庙宇的历史几乎和古渡口一样悠久,西汉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就在渡口岸边建有庙社,至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北武当山体形象奇特,西面有两条石脊伸向黄河,一似龟头,一似蛇头,竞与玄武图腾相合。

  商旅要津 军事要塞

  北武当山雄踞黄河���岸,是自陕西、陇东经固原南部过打拉池,入旱平川往河西的古丝绸之路要津,且军事位置重要,史书上将迭烈逊列位“边防要路”。史载,历代西域少数民族扰内,多由此进入内地。西岸有多处以军事名称命名的村名地名,约60多里处有一村庄名西番窑,遗窑上下数层,颇似军事堡垒,疑即曾为西域少数民族驻兵之地。黄湾之汉墓群中,有的为官宦墓穴,有的为商旅之墓,有些则为古代将士之墓,将校墓中铠甲、兵器屡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今旱平川设鹑阴县(东汉时改为鹯阴县),渡口距县治二十里。公元144年,东汉护羌校尉赵冲遇羌伏兵,战死于鸇阴河边。1700多年前,三国魏黄初二年(220年),凉州卢水胡(匈奴一支)起兵河西,魏帝曹丕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讨平,张既扬言欲往鸇阴渡口渡河,卢水胡闻讯后即陈重兵于鹯阴古渡西岸阻之,而张既却自金城(今兰州)强渡黄河成功。此是史书将鹯阴古渡口作为军事战略要塞的最早记录。

  东晋时此地为前秦所占。南北朝时魏、西魏、北周等政权先后拥有此地,西魏在旱平川首置会州,先后设防、镇和凉川县。其间行政机构屡变,战事时起,鸇阴渡口的战略位置日显重要。隋、唐时相对安定,鸇阴渡口商旅和宗教都有较大发展。宋时,鸇阴渡口曾处北宋和西夏拉锯地带,争夺更为激烈。

  西夏时,鸇阴古渡口更名为迭烈逊(蒙语芨芨草),时迭烈逊及整个会州一带战乱频仍。光定12年(1222年)西夏在此建索(莎)桥,在桥头修迭烈逊堡驻兵。据载,此处曾数造索桥。造索桥则两岸必有桥桩,随着河床西移,东岸桥柱坑可能已被毁或被埋,而西面塔儿山峭壁上“香炉台”处则有一宽约三尺、长约五尺的石坑,疑即为当年的桥桩穴。

  明初,元代遗将和少数民族常常于此地乘冰渡河掳掠内地,洪武三年(1370年),明王朝在迭烈逊设巡捡司戍防,“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即输兵又通商。明宣德七年(1432年)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在今固原南)迭烈逊道路时称,“昔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河西诸卫,均经六盘山蝎蛰岭,山涧陡绝,人力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逊渡黄河,直抵甘州诸卫,可近500余里。”由此可知,这条经迭烈逊渡口达河西的丝绸之路,不但古已有之,而且是一条相对较为平坦的捷径,只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之中,时塞时畅。时陕西布政司为迭烈逊巡检司“造船八艘,每艘11人持之”,这是当时丝绸之路上规模很大的渡口。

  明正统二年(1437年),因沿河一带烽烟不息,“立陕西靖虏卫(今靖远县),隶迭烈逊巡检司”,加强了行政和军事管理。成化十年(1474年),打拉池渐成防务重镇,遂撤迭烈逊巡检司设于打拉池。万历年间,沿河防务又趋吃紧,“因(迭烈逊)巡司故址又筑堡摘兵戍守”。迭烈逊城堡最后的旧址即今城隍庙、戏楼所在之平台。城堡南门临沟,即今驮水沟。史载城周三百五十步,城墙高两丈五尺余,守边墙数十里,与打拉池城堡、陡城堡城、水泉堡城成犄角之势。

  西夏至明代,迭烈逊城堡曾不止一次废而复修,城址和规模曾几经变迁。南山今称天神台,山上有古城墙遗址,山南沙沟名城南沟,当为古渡口大道。2004年北武当山整修进山大道时,在山下城南沟口今名“象尾”处,挖出城门遗址,地下一米处埋有直径40多厘米的木桩,两桩相距一丈二尺,可能是当年渡口大门。有一石板,上面足迹车痕清晰可见。

  北武��黄河两岸,山势深邃险峻,沟豁丛生,进攻时隐蔽,防守则坚固,进可出其不意,退则凭险可固守。现今黄河流淌在西岸山下,古时则在东岸城堡下咆哮,从在东岸创造的这一大片肥田沃土上便可找到其当年的雄姿。黄河西岸的塔儿山下有沟名“车道沟”,直通今景泰境内石岘沟、尾泉、西番窑等地。车道沟内有数处石坎,马踏车碾痕迹至今可见,并有人工凿路痕迹,当属古人修路之遗迹了。迭烈逊之所以成为历朝历代不弃不舍、经久不衰的古渡口,且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与河西岸这条较为平缓便捷的天然古道绝有关系。数千年间,实难说清在此丝路古道上,有多少负载珍稀物品、军民物资的车马日夜往来,马嘶驼鸣,旌幡相望。而为争夺黄河两岸广袤的土地,占据这要津要塞,又有多少人连年鏖战,血染黄沙。

  战争年间打仗,和平年间通商,当是鸇阴古渡和迭烈逊古城的历史职责。迭烈逊故地作为重要渡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1937年兰宁公路在此地设安宁渡口,置4艘单车渡船,后又增加1艘单车、两艘双车渡船。与以往渡河工具皮筏和木船相比,虽先进了许多,但仍为人力掌舵。1947年春,民国政府交通部管理局第七运输处派人从重庆兴华机器造船厂招标,请匠赴兰造船,造出4艘机器拖轮,从此,安宁渡用机器船代替了人力掌渡,进入现代机器轮渡。安宁渡口一直服务到1960年前后。

  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即在迭烈逊古渡旧址设立了水文观测站。水文站始用羊皮筏,后用制水力扯船,来往于车道沟口的黄河两岸,日夜观测记录着黄河的流量和泥沙含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国家的水文、为黄河中下游的工农业发展作着贡献。八十年代前后,水文站又改用制铁扯船,在塔儿山下古索桥桩址处建有自动观测设备,河东岸建有观测控制工作室。这条古渡,始终不疲不倦地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它的作用。

  北武当的沿革

  商旅繁荣之地,庙宇常随之兴起。旱平川设鹑阴县刚十年,古渡口即修造了玄武庙。玄武大帝,传统上是中国道家的北方大神,并且是主水大神(宋时为避讳,改“玄武”为“真武”)。渡口岸边修庙供奉玄武,反映的是古代民众畏水敬水心绪,而像北武当这样规模和规格的岸口玄武庙,实为罕见。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同宗教的民族在鸇阴口你来我往,时据时退,玄武庙也时兴时衰。明代以前,鸇阴口玄武庙当在隋唐时期规模有所发展。明时记载的迭烈逊真武庙“为会州时所创”(自北魏至宋初,会州州治建在旱平川前后有五六百年),正统二年(1437年),靖虏卫指挥使房贵又整葺修建,“有神宇三楹”。史书有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迭烈逊巡检司撤至打拉池时,迭烈逊故城“其上建庙”,“旁置有空心楼一座,以资观望”。“空心楼”在地方史志上履有出现,可能是烽火台的一种或是烽火台的改造发展,应该大于高于我们本地常见的烽火台。既然是“楼”,那其内置就不止一层,如屋室,能住人,即可瞭望传警,更可久居防守。明代迭烈逊“空心楼”主要功能应该是警戒黄河西面,位置当在今真武大殿所在之高台处,应是迭烈逊故城的一部分。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固原指挥黄时修边备于此,礼神庙时,见“神宇隘陋,不足壮观”,对部下说:“玄武,北方之神,老氏称为元天上帝,曰天曰帝,盖神之至尊之神,必有翌为侍从及统御指使之神”。遂“��建献殿三楹,殿之东西稍南各建庙庑以居天师、文昌二神,……前建大门,外树坊牌,匾曰‘真武神庙’。庙前西偏建灵官祠,庙后西向又建本境城隍之祠。”可以看出,迭烈逊真武神庙此时已具规模,且渐有“北武当”之名。但其形制方位与今迥异。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镇守总兵曹世忠又重修北武当。

  北武当庙宇大规模的建设,且将真武大殿建在高台之上,当在明至清之间,而极有可能是在清同治年间战乱之后。真武大殿所在高台,明显具有防守功能,这应该是前人吸取教训的结果。清代,靖远境内有真武祖师庙七宇,迭烈逊为最。

  北武当的建筑

  迭烈逊重为交通要津,历史悠久。西夏、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皆对玄武庙进行过大规模整修添建,每次整修添建,皆集聚民众之力,成今日之规模。规模最大时,北武当庙址占地近百亩,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古朴典雅。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文化瑰宝,在清同治年间几被焚烧殆尽,在六、七十年代又被大量毁坏。

  清代的北武当,全部建筑以中间山沟为界可分北山和南山两部分,此山沟即通往黄河岸边的“驮水沟”。

  自黄河岸边入山沟口东进,偏南有一平台,上建五龙阁,阁前有十数石阶,阶下有数对小石狮子。南山顶上有数十楹阁楼殿宇,清同治年间,这些建筑全部被毁。

  北山上是一占地数十亩的平地,有东西两处石阶可攀登而上,北武当山主体建筑即在此平地上。

  北山上平地的西部就是真武大殿所在的高台,是北武当山主体庙宇。自山下沟底有三段共120级石阶直通山顶,最低处石阶的两侧是镇水神狮,东雄西雌,高六尺以上,雌狮前爪弄小狮,另一小狮在背上嬉戏,造型威猛生动,小狮活泼逗人。上12级石阶到平台处,东为山神土地庙,西为牛王马祖庙。再上72级青石阶达平地,此处建有头天门,自头天门北行数丈再上36级红石阶,入二天门,抵达高台。二天门与高台以搭板相连,天桥搭板可抽可架,一如军事设施。门楼上有一匾,上书“真武神庙”。高台高约3丈,宽约10丈,南北长约17丈,四周内以大石条卯榫交错镶砌,外以明代大青砖白灰米浆砌之,材料工艺,与明时长城等建筑毫无二致。

  过二天门天桥入门厅即进入高台上的四合大院,门厅两侧建有厢房,东边是一套间,住道长,西边是伙房,兼住其他道人。东厢房上建钟楼,西厢房上建鼓楼。后因地震,两楼均废,大钟移至大殿东廊下。

  院东、北、西三面庙宇后均有行道,即可俯瞰近景,也能远眺山水,更具防守功能。院北是真武大殿,东面是财神殿,西面是娘娘殿,与大殿对面而立的是灵官殿。灵宫殿正对门厅,殿体较小,四边各三尺多,高六七尺。

  真武大殿内上坐真武大帝,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左立周公,右侍桃花,两下是雷震子、杨二郎等六位站帅。当年殿内还供有高2尺多的玉皇铜像、祖师(真武大帝)铜像。祖师铜像今在靖远钟鼓楼收藏,玉皇铜像座下有“嘉靖十七年”字样,动乱年间曾为王家山镇万庙村胶泥崖人保藏,1989年后归供大殿,不到一年又不翼而去,至今不知所往。六位帅神造型威猛,雷震子舒张双翅,胸口有机关,按之则眼舌皆动。

  山沟东部与五龙阁相对处,有64石阶直通北山平地上的门洞,门洞顶上嵌一青石板,��书“北武当”三字(此件得以幸存,但已裂为两段),此山门即北武当山院门。进门洞后,由庙宇构成一走廊,全是方砖铺地。走廊往北约十数丈处是城隍庙,在此又折为东西向,南为庙宇厢房,北与城隍庙并排的是眼光殿、全神阁。自全神阁往南,一排庙宇厢房和高台东墙根又构成北南走向的走廊,走廊的南端有一牌楼,出牌楼即达头天门,北折上二天门而入真武大殿所在的高台。

  另有一些附设建筑:城隍庙后略偏东是龙王庙,座东向西,龙王庙往北是文昌楼(两层),往东不远处是戏楼,也是座东面西。

  北武当庙宇建筑艺术恪守着民族传统色彩,其砖木雕刻与彩绘艺术,一如麦积山、莫高窟的精塑彩绘,毫无疑问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块绚丽魂宝。欣赏这些艺术瑰宝,常常使人陶醉于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渊源之中,令人痴迷,令人留连忘返。遗憾的是,人们不知珍惜其历史的厚重和文化价值,或毁坏,或重塑重绘重雕,遗失甚多。从现在尚存的那对镇水石狮的造型、神态及雕刻工艺,从得以幸存的城隍、龙王庙和眼光殿上精细的砖刻,玲珑的木雕,仍可以想见当年那些主体建筑的宏伟瑰丽。

  在七十年代用北武当娘娘庙上所拆木料建成的戏楼上,至今也可以看到数幅山水人物画,其中一幅是北武当外景风貌,一幅是篆书对联:“进吾宫阙燃烛占香欲求贤孙孝子,下我灵山从正清心须要广积荫德”。下有行书“民国十四年岁乙丑梅月上书于北武当西廊之下,陇东马子祥”。村民寇永祥家藏有三帧珍贵彩绘,其中一帧长约尺余,为一神全身坐像。两帧宽约2尺多,长约3尺多,一为祖师及站帅全图,一帧神像左列鸡首人身,猴首人身,右列马首人身、羊首人身像,色彩鲜明,形象如生,据说为马子祥所绘北武当山塑像模图。另在隍庙廊下发现修庙捐资人名数十,及“五○年五月十二日武邦显绘”一行字。

  1985年以后重新整修了北武当,其规模形制与前又大不同。

  其时首先整修了高台上的主体建筑,四周也以砖砌,虽材料工艺迥异,但其规格未变,依旧雄伟肃穆。真武大殿院内,建筑古朴,松柏青翠。真武大殿较前更为庄严,两厢陪殿宽绰敞亮,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彩绘雕刻相得益彰。一尊高5尺四寸,径四尺八寸,重3200斤的大钟悬于大殿檐前东侧,钟声洪厚而幽远,每每响起,远达百里。此处古就有一口大钟,“文革”时被毁,这口钟是重建大殿后新筑。近年拟将高台扩至东西近40米南北近80米,北部扩出部分已以钢筋水泥立柱撑起,以水泥铸面,再建后大殿将更为高大雄伟。

  二天门天桥门楼上,今人又书“北武当”大匾悬挂其上。二天门下36级台阶至头天门,台阶东侧建有二郎真君殿,西侧建有大圣殿(法王殿)。出头天门门楼下72级台阶至地煞门(坤域门),平台东侧建有山神庙,西侧建有土地庙。出坤域门面迎进山大道,下12台阶至山底,镇水神狮已从戏楼前迁回,昂首于石阶两侧。

  北山平地有30余亩,近年已在东边围砌砖墙,整修驮水沟为上山大路。平地上的古建筑群现存城隍庙和龙王庙,眼光殿迁往高台西侧西北角下。重建的戏楼与古老的城隍庙相为映衬,每逢庙会,商贾云集,各种大型活动便在此举行。

  五龙阁旧址依在,其上已重建五龙殿等庙堂,五龙殿仿北京故宫保和殿式样,尺寸略小。出五龙殿南上28台阶达八角亭,八角亭再上108级台阶达天坛。天坛仿北京天坛,北京天坛名祈年���,北武当天坛名清界殿,皆以祈祭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清界殿外形三层,寓天地人三界。内有数层神仙画像,上为四大教主:东方太上老君,南方观音菩萨,西方如来佛祖,北方无量祖师(玄武大帝);中为上八仙,下为中八仙,再下为护法大神。山上种有松柏草皮,风景清雅优美。

  河对岸塔儿山悬崖有清代摩崖石刻,石刻颂扬了北武当山的功德,也记述着一段段北武当的故事。塔儿山又名福寿山、七星塔山,登上山顶,瞭望四周,河水滔滔,群山汹涌,四野茫茫,天际渺渺,顿觉神清气爽,天高心静。

  2006年,北武当道观管理委员会开始对祖师大殿所在高台再一次进行修建。高台的方向,与山门和其他庙宇做了统一,由原来的子午向统一为丑未向。高台又向北做了扩增,扩增的面积各边为33米,将近1100平米,这样,祖师大殿所在高台总面积有2600余平米。扩增部分新建的庙宇有四层,由建筑物的下面往上,第一层是地狱,第二层是天界,这两层在高台地平面以下;第三层与原高台院子同一平面,是新建的祖师大殿,较前更加宏伟高大;第四层是玉皇阁,整个建筑高23米。因北武当大殿所在高台本来就在山巅之上,所以远远望去,整个庙宇建筑高耸入云,非常壮观。

  北武当的庙会

  北武当山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明代户部郎中刘耕《重修迭烈逊庙碑记》云:“庙于是方,实多灵异,自昔称之。”嘉靖年间重修后,“庙貌崇严,焕然改观,是后灵异益著,人多蒙福,敬信则献水有金花之祥,亵慢则乘马有升危之警。”而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规模更已相当宏大,远近无可比者,再加上身居要道,神之灵异,声名日盛,远远近近数省多信士,故有北武当之称。关于北武当的庙会,民间流传着许多许多美丽的故事,且有很多神异传说,这些美丽故事和神异传说,对北武当山的声名远播起了很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农历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诞辰。每逢三月初三庙会,悠悠钟声响起,有“三十六路神仙、七十二家庙会朝拜”。香客有远至陕西、宁夏、青海、平凉、凉州者,各地香客汇集一处,敲锣打鼓,上山进香。朝拜的场面十分宏大,各项道教祭拜活动昼夜不停,香烟缭绕,弦乐阵阵,鼓声隆隆,钟声悠扬。常常连唱一月大戏,四面商贾云集,八方艺人献艺,热闹非凡。

  当年的北武当有自己的佛田,不但可供山上开支,还可供香民炊饮,黄湾各村及旱平川,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当年的佛田,租税不是交给官家而是交给庙会。

  三月三日是玄武大帝的华诞,九月九日是玄武大帝修成正果的吉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武当山恢复庙会活动以来,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武当要举办两次盛大的庙会,远有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新疆、宁夏各省区市,近有河西、陇东各地以及周围县区的道家信士齐聚山下,朝拜的香众、旅游经商者络绎不绝,时逾万人。

  结 语

  鹑(鹯)阴古渡口、迭烈逊城堡,两千余年即是军事要津,也是商旅络绎之道,即使上世纪的安宁渡口,也仍旧焕发着丝路古道的青春。鹯阴古渡,一直不止不息地肩负着军事、经济的重任。

  政治、军事、经济,历来是交织在一起互滋互生,相辅相成的,此其中,伴随着的还有文化,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永远都无法回避的宗教文化。北武当的历史与鹯阴古渡口和迭��逊古城堡的历史始终融合在一起,山上宗教文化的规模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递进着,演变着。

  注:本文收集于《指印足痕》一书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沙发
发表于 2015-7-1 10: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