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42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宗伟:劳动教育就是创造美好生活的

[复制链接]

372

主题

553

帖子

17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0:0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年,我刚到一所学校任校长的时候,发现校园的卫生状况不好,地上总有塑料袋和纸屑,学生宿舍卫生就更不如人意。经过了解,学生宿舍的卫生是“外包”的——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由学校聘请保洁员打扫。于是我在有关场合和有关管理人员面前发表了我的意见:学校的卫生打扫最好少用甚至不用保洁员,应最大限度地由学校师生来完成。“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难道不让学生劳动,其学习成绩就能上去?经过多次沟通和解释,我的主张得到了多数管理者和教师的认同,学校把这些劳动任务交给了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教育蕴涵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劳动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前些年,由于学校、家长、社会过于关注应试,劳动课纷纷被取消。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意义认识的深入,劳动课又以劳动技术教育的形式慢慢回归到中小学。
  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的劳动技术教育存在重课程开发与设计、轻实际实施与指导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重思想灌输、轻激发引导,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劳动即教育,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落实在具体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曾有两个学生,他们来自相同的初中,家长也在镇上同一个机关工作,但两家的家庭教育似乎差别很大。同样是做楼梯卫生,其中一个学生是先用湿拖把将楼梯拖干净,再用干拖把抹一遍。而另一个学生拖地时有气无力,只把明显脏的地方拖一遍。我问他为什么不把每一块地砖都擦一遍,他满不在乎地说,这样就可以了。
  我仔细留意了这两个学生,发现他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态度都和拖地一样。认真拖地的那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缘好,后来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参加工作以后也很受单位好评。另一个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沟通能力较差,处事马虎,参加高考时因疏忽漏填答题卡,与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
  南通中学也有类似的案例。该校的一位校友本科毕业后到一家大公司求职,只有他和一位博士、一位硕士进入最后一轮面试。面对两位高学历者的竞争,他觉得自己胜算不大,带着低迷的情绪参观了这家公司。当他看到车库车辆不齐时,不由自主地像当年读高中时当自行车管理员一样,把车辆排列整齐,而这一切被公司录像拍下,他成了最后的录用者。
  

  说拖地和摆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是片面的,但对待人生的态度确实改变了他们的未来。踏实的做事态度,绝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时之兴,必然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我以为,培养做事态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
  需要引起重视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对劳动教育中“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我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就是一种劳动体验和享受。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
  而今天的现实是,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千人一面的庸俗化、机械化教育,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学校一面在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面却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其带来的苦果。
  如何使我们不失去给自己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我想,学校教育可以为师生们创造一个热爱劳动的氛围。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