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中国甘肃在线

陇原论坛-甘肃论坛-兰州论坛-地州市论坛-中国甘肃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分享按钮

编辑推荐

查看: 280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自飘零水自流

[复制链接]

48

主题

48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7: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来读《昭明文选》,不禁感怀昔日骈文之兴盛,而时维今日,却早已是“多少楼台烟雨中”吧。骈文,似“南朝四百八十寺”,随轻灵流转过千年的时光,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雨中。   

  冥冥中似有定数,骈文的凄楚境遇下又存在着必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骈文的无骨吧。   

  我在此文中将含骈句较多的文章均看作骈文,特此说明。   
  

  一、从骈文的起源及发展看文人用骈文媚权的普遍性   

  有关骈文的媚权一说,必须从骈文的起源起谈。我赞同清朝李兆洛的观点,认为李斯的《谏逐客书》为骈文始祖。《谏逐客书》,严格地说,它是属于骈散结合的文章,但细看会发现,其中陈述历史,表现观点的部分,多用散句,而夸赞始皇功绩的部分,则多用骈句。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则构成骈句,极言始皇的据天下而拥众宝,以达到奉承秦皇的目的。   

  当然,骈文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自在性,我不做详细叙述,只说一说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无骨现象。   

  汉代,大赋盛行。我比较赞同《汉书·艺文志》的观点:“不歌而诵谓之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也认为,赋,即“铺“的意思。而《昭明文选》是将赋单独列作一种文体,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至少在汉代,赋不能单独称为一种文体,因此,我就将一部分赋归类于骈文之中。   

  《昭明文选》将《上林赋》与《羽猎赋》同归卷八之中。二文同写畋猎。《上林赋》多采用对偶句式,气势可贯天地,通六合,似惊涛骇浪,扑面而来,大有磅礴的王者之气。正迎合了武帝一统天下的英雄豪迈心理。有“俯杳眇而无见,仰攀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扡于楯轩。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此一段极言帝王别馆之华丽,以烘托帝囿的壮美,达到阿谀武帝的目的。其后写上林之景,射猎之盛,丝竹之乐,大较如此,不作细述。杨雄的《羽猎赋》是模仿的司马相如的文风。其中有“故甘露零其庭,醴泉流其唐,凤凰巢其树,黄龙游其沼。”的盛赞天下太平,“国家殷富,上下交足”的文字。而描写苑囿、狩猎部分,与《上林赋》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上林赋》中有政论成分,《羽猎赋》中含讽谏之辞。我认为这也是他们二人赢取帝王关注的又一伎俩,归根结底还是作奉承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是写赋由同乡狗监杨得意进献而谄媚于武帝的,此后司马相如作赋多是为迎合武帝。   

  《昭明文选》中所选的班固的《两都赋》,详细介绍了东都洛阳,西都长安的文化、经济、布局、宫殿等情况,旨在夸耀其繁华,渲染一种九州安乐,天下太平的盛世之景。用歌功颂德来粉饰太平,以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张衡也有《二京赋》,其立意与《两都赋》大致相同。   

  魏晋时期,曹丕就十分喜爱骈赋。而在南北朝,骈文迅速风行,达到繁盛。拿《昭明文选》来说,昭明,即梁太子萧统,此书系萧统所编,其中文章多选骈文,而萧统所作《昭明文选序》也是骈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足以见世人对骈文的推崇是源于统治阶级的喜爱。   

  温子昇的《寒陵山寺碑》,对偶工致,颇具气势。单从文采来看,绝对是上乘佳作。但此文极力赞扬高欢功德,不幸落入俗套,描写无非是以夸张颂丰功,多说无益。单引出“虽复高天销于猛炭,大地沦于积水,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经始等于佛功,制作同于造化”,不过是大了个胜仗,照例立个碑,至于这么夸大么?陆倕的《新漏刻铭》就更做作了。我实在想不通新造了一个“钟”,与梁武帝的丰功伟业,革旧除新有什么必然联系。而陆倕却有此“奇思妙想”。且看:“永世贻则,传之无穷。犹其昭得记功,载在铭典。况入神之制,与造化符合;成物之能,与坤元等契。”陆倕在此文中将“媚权”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奇特的联想成功地拍足了马屁。无怪乎被夸赞得飘飘欲仙的武帝赞道:“其文甚美”。当然以上二文比起徐陵的《玉台新咏序》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至于青牛帐里,余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尽。方当开工兹缥帙,散此縚绳。永对玩于书帏,长循环于素手。”其编《玉台新咏序》的目的昭然若揭:供贵妇玩赏消闲。而他作序的原因,不言自明。同时,徐陵也开辟了“媚权”的“新航路”——夫人外交。   

  有唐以来,最负盛名的骈文当属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图穷匕见,“托龙门”才是文章的重点,再看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这就完全是为了取得徐敬业的信任了。王勃、骆宾王在“初唐四杰”之中,其文章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文风。在晚唐的政坛,经历过“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却能够维继,因为官方文件仍广泛地使用骈文。比如李商隐的《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中就有大量的此类骈文。这也可以作为骈文谄媚当权者的佐证。   

  明清时期,骈文卷土重来。因为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骈文的歧化文体—八股文。不可否认的是,八股文中不乏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但是不要忘了,那个时代,文人平步青云的途径主要是参加科举考试,所以骈文被文人从坟墓里掘出使用。因而在清代社会上又流行起作骈文也就不足为怪了。骈文,随着八股取士的取消而走向终结。   

   

  二、从三个角度思考文人用骈文媚权的需求性   

  首先要解释一下的是,骈文本身并不是无骨的,只是被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段错误地利用了,而给后来者以错误的感觉。   

  其一,从骈文自身语言文字来分析。柳宗元《乞巧文》中形容骈文的句式时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骈文以偶句为主,注重对仗及声律。文章偶俪,有几个好处,便是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一种美感。加之其中又多用典故及华美词藻,更能使人赞不绝口。那么,写骈文上奏或干谒,绝对是博得好感的最佳选择。骈文讲究声律,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对立。以宫、商为平,以徵、羽为仄,作骈文时宫羽相间,飞沉交错,使骈文的语言具有音乐性。这样一来,骈文不但读来有气势,还具有音律美。凡遇祭祀、出师等活动,必拿骈文来朗诵。这也就成为文人用骈文媚权的主要原因。。   

  其二,从政治需要角度来分析。汉代,尤其在武帝时代,“推恩令”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发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2贡献]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About NetEase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0-2015 陇原论坛中国甘肃在线网) bbs.cngansu.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596817985 邮箱:596817985@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陇ICP备14001029号-2 网际网联备案号: 62010202000386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